立法委員、中華民國及美國加州律師 李貴敏
近日,美國強力要求台積電前往投資設廠成為股市關注焦點。最新發展是台積電已正式宣布赴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設廠,預計2021年動工,2024年開始以5奈米製程量產。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並公開讚許台積電與「選擇美國(Select USA)」計畫合作,證明美國總統川普政策已導致美國製造業復興,讓美國更具投資吸引力。
只是,半導體IC產業作為台灣僅剩的旗艦產業,也是台灣的安全屏障,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政府到底有沒有一套具體發展策略,推動台灣半導體產業永續發展?
尤其相較政府早期透過科專計畫,持續推動IC示範工廠、超大型積體電路、次微米、矽島等長期大型研發計畫,先後衍生了台積電等重量級企業,帶動IC產業整體發展,當今政府科專計畫卻言必稱人工智慧(AI),IC研發似已被邊緣化,殊不知,IC是AI、5G、物聯網等創新的源頭!政府當然不能袖手旁觀,必須盡速提出產業發展的策略藍圖。
事實上,受美中貿易戰影響,美國正全面發動各種經貿措施制裁大陸,例如公布出口管制實體名單,要求使用美國技術含量達一定門檻產品、設備限制出售給大陸特定企業,也讓台灣高科技企業蒙受重大的壓力,同樣對我IC產業出口造成衝擊。台積電的大動作,也勢必進一步對我IC業者未來布局產生變化。
此外,以台積電宣布的專案內容為例,計畫2021至2029年專案支出約120億美元,市場預估將可滿足美國製造業回流的產業發展方針與資安考量,也讓美國迎來國內直接生產機敏零件時代。
這固然是大勢所趨,且亞利桑那州具較多投資選項與供應鏈相對就近等優勢。但一方面,美國強的是IC設計;其次,偏偏華為又是台積電10大客戶之一,企業面臨內外壓力可想而知。
從數據來看,今年1到4月,IC出口占台灣總出口34%,不僅是出口主力產業,且該期間,我總出口較去年同期只增加24.8億美元,但光是IC出口就增加68.5億美元,顯示IC絕對是帶動出口成長最主要的來源。
如將IC出口進一步拆解,大陸加香港就占了台灣IC出口58%,對台灣IC出口成長貢獻率高達68%;換言之,大陸地區已是台灣IC產業最重要的市場。
但中國大陸目前也正在急起直追,除改採去美化策略,並採用多元化採購策略,好繞過美國禁令;同時也把發展IC產業列為重中之重,為自主發展的頭號目標,且已提供IC產業大基金參與投資、財政補貼等各種優惠措施。在不公平競爭下,台灣產業面臨極大生存壓力。
中美貿易戰方興未艾,甚至美國總統川普日前更把去年 5 月簽署的行政命令延長一年,再度禁止美國企業使用華為、中興等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企業所製造的電信設備。
但美國及中國大陸又是和台灣經貿連結度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二者間撞擊勢必讓台灣置身如強颱共伴效應之中,尤其疫情與全球大封鎖造成的經濟影響未見趨緩,未來台灣半導體產業如何應變?如何調整全球布局?都要靠執政當局拿出辦法來!
5奈米製程, 台積電, 美中貿易戰, 華為, 選擇美國(Select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