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李佳容
魏蜀吳三國時代晚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諸葛亮所領軍五次(一説六次)北伐攻魏的戰爭。當時蜀國著名的五虎將之一趙雲老邁,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等已死,蜀軍真的能稱的上大將的根本無人,才會有俗話所說的「蜀中無大將 ,廖化作先鋒」的譏諷。
其實諸葛亮北伐帶給曹魏極大的威脅,魏延、王平也都驍勇,尤其魏延,劉備在世時,非常依賴他,當時鎮守南方,非他莫屬,眾人以為劉備會用張飛,但最後劉備卻將大軍軍權交予魏延。
五度伐魏,蜀軍幾度佔有魏境的城池,諸葛亮甚至以屯田政策,準備長期和魏對峙。嚴格説起來,蜀軍雖沒有大將,但在戰略的安排與布局上,諸葛亮確實高人一等。但蜀軍有隱憂,也就是諸葛仍在世時,魏延每次北伐,都建議用奇兵出子午谷,直取長安,奈何此計過於危險,諸葛亮從未採納,埋下內部爭議,也讓魏延心中不平。因此,在諸葛亮病死軍中,雖命魏延密不發喪,但魏延退兵之時,火燒棧道,害死友軍。導致朝中楊儀等人疑魏延謀反,而下令將之擊殺。蜀軍中除五虎將外,若真正還能稱為大將者非魏延莫屬。但因魏延和諸葛在五次北伐中,屢屢勸採其奇兵之議,導致魏延自己的死亡,以及在諸葛死後,蜀軍的衰落。
其實諸葛亮與魏延的衝突,在於對進軍路線是大膽或較穩紮穩打的紛歧,魏延和諸葛都想北伐成功,消滅曹魏,復興漢室,一統天下。魏延被楊儀等懷疑奔亡時,也沒有任何念頭要投靠到魏。然而,內部戰略的紛歧,導致權力鬥爭,最終也斲傷自己的競爭力及戰鬥力。台灣在1990年代,內部的紛爭,除了國民黨內部的主流非主流之爭外,到21世紀更有各種親中抗中,親美及為美所役之爭,使得國家發展為之停滯,更造成可能成為戰場之憂慮。
回顧台灣在1970反1980年代的「經濟奇蹟」,使得國人年均所得大幅提昇。台灣經驗成為西方知名學者如Thomas Gold、Robert Wade、Peter Evans等人推崇的發展模型式。當時台灣的發展目標,非常明確,要使台灣人民「脫貧」。但到了九O年代經濟發展後,政治如何改革,兩岸關係如何建構,不只國民黨內部意見紛歧,國民黨和民進黨之間更是南轅北轍,內鬥及內爭,導致經濟及政治發展遲緩,整體國力呈墜涯式滑落。
台灣發展出現由內鬥產生斷裂,也可從從教育學理論加以解釋。孩童學習,可以透過「模仿」與「建構」兩種方式進行。所謂模仿,指的是孩童在學習的路徑上,有一個「學習的有效模式」可以參考;而所謂建構,則是讓孩童在學習的過程中,「自己試試看」。有趣的是,最佳的教育模式,是讓上述兩種學習方式交替使用,否則就會引發潛在危機。
台灣在70到80年代的發展奇蹟,比較是「嘗試出來」的,世界各國,尤其先進國家,並沒有過往經驗可供台灣「模仿」。台灣以出口加工出口外貿導向的起飛模式,這個「嘗試出來的方法」不僅符合國際市場需求,也得到內部人民的配合。
但是,遠從1990年代初開始,國民黨內鬥,到2000年民進黨執政,朝野惡鬥,台灣社會就失發展上「自我建構」與「創造」的能力。在各個層面。表面上似乎反而要以西方模式為「模仿」對象,政治上如此,而教育上的教改,更是如此。對外關係及兩岸關係上,在「從台灣走向世界」與「從世界走向台灣」陷入了路線之爭。導致政治、社會、經濟,甚至人民之間的分裂。台灣是什麼?台灣能怎樣發展?台灣能扮演什麼角色?領導菁英、社會菁英,以及民眾都陷入了神經分裂的迷惘!
就國際關係而言,哈佛歷史學者團隊研究出,人類歷史上當一個強國興起,威脅到另外一個強國地位時,很容易發生修昔底德的陷阱(Thucydides Trap),這個陷阱就的意思是爭奪霸主的兩方,最終唯有透過「戰爭」,方能決定「誰才是霸主」。在哈佛團隊研究了16次的歷史事件,其中有12次是以「戰爭」的方式解決。更重要的關鍵是,這12次的戰爭,多半不是由相爭的兩國主動引發的,反而是由較不具重要性的「第三方」所挑起的。
台灣其實正處在中美兩國的「修昔底德的陷井」中,一味舔中舔美,都具有高度危險性。
一個國家的發展,當然可以有「路線之爭」,但是這個路線之爭,應該可「公開的、透明的」辯論, 尤其是國家領導人不可自恃擁有立法院多數,就以行政命令凌駕一切,把立法院少數當做沙包來打,把自以為是的偏見當真理。想當初哥白尼告訴教會,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時,即使他說的是「真理」,也被當時的教會,加以封殺、甚至追殺,這是最好的歷史教訓。
拜登上任後接受媒體專訪時指出,他預期美中的關係將會是「激烈競爭」的模式,但中美不必一定要發生衝突。面對這個新局勢,民進黨政府應該以更務實的態度,面對兩岸關係與國際局勢,蔡政府執政不過還剩三年多一點,兩岸關係仍要惡意相視?應不應該要有其他進展?台美關係除了「友好」外,台灣實質上能獲得什麼利益?台灣can help the world,但在世界各國紛紛開始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後,台灣變成Taiwan needs help! 台灣還有能力再創奇蹟嗎?朝野理應深思,執政黨尤應嚴肅自我反省!
圖片取自:紐約時報中文網,網址:https://cn.nytimes.com/business/20201221/us-china-relations-debate/zh-hant/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