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葉耀元

台灣仍然是「亞細亞的孤兒」

5 12 月 , 2016  

美國聖湯瑪斯大學國際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葉耀元

吳濁流在1946年寫下「亞細亞的孤兒」這本書,訴說台灣在錯綜複雜的歷史情結之下所孕育而生的那既矛盾又混亂的身分認同。70年後的今天,台灣雖然在經濟實力上已非吳下阿蒙,也經歷過民主改革與數次政黨輪替,做為一個不被大多數國家認同,但卻有著完全主權的國際特例國家。但從種種的跡象顯示,台灣無法擺脫自己仍然是國際「孤兒」的窘境。

在國家認同上,台灣人民因長時間受到外來政權的統治,而產生國家與身分認同的矛盾。當然這種說法並非人人都認同,畢竟早期移民到台灣的中國沿海民眾仍然是大清帝國的臣民;不過另一種說法是直接認為清朝政府本質上就是一個外來政權(非漢民族政權),按此看法,台灣在長達兩百年左右的清朝政府統治時期仍可被歸類為外來政權的統治時期。

另者,不少人也認為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台灣被日本歸還給中華民國的過程完全具備有政權合法性。這種論述是基於以下兩個理由。其一,中華民國是正統繼承清朝政權的政體,而台灣是由清廷割讓給日本,是此,台灣理所當然的應該被歸還給正統的中華民國。其二,國民政府在1949年被迫撤退到台灣,同時也自中國帶來了將近200萬的軍民(後來台灣所謂的外省人)。在當時,200萬左右的外來人口足足佔了台灣既有人口的1/3,如此龐大的人口結構變化進一步深化了國民黨政府所強調的正統性。

然而,問題的癥結點從來都不是在國民政府有沒有具備正統性,或是台灣人的故鄉在何方(即便多數人都是自福建沿海一帶移民來台灣),而是在長時間的殖民與國民黨的統治之下,那些透過教育與壓迫政策試圖改變國族認同的手段,造成台灣人的認同錯亂與反彈。在1940年以前出生的台灣人,不僅僅接受了日本皇民化運動的改造,也同時間經歷了國民政府所帶來的強迫式中國人認同(如禁止說台語)以及高壓統治。

當台灣被歸還給中華民國之初,不少人想必在心中也是有些許期待,期望新政權能帶給台灣以及台灣人一個嶄新的未來。但因為國民政府初期把大部分的精力與資源都放在國共內戰之上,又有228事件與白色恐怖等威權霸凌來加溫,這些期待也就消失殆盡不付存。現今民調都指出,台灣人認同已經超過半數,更超越以前的雙軌認同(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而這現實後面的推手,國民黨的威權政府責無旁貸。

雖然中國認同在台灣已漸漸逝去,但台灣的國際困境仍然無法改變台灣作為「亞細亞的孤兒」的命運。自中美斷交與退出聯合國以來,中國政府在國際間的打壓著實讓「中華民國」的旗號以及台灣人認同意識無法自由伸展。而九二共識與一中原則等概念,也扼殺任何台灣獨立的可能性。當然以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狀態,台灣握有台澎金馬的主權,以及完全的內政自由。但因為台灣或中華民國不被世界多數國家所認可,這般的主權並不能等同於真正的獨立。

簡單來說,因為台灣不被其他國家所認可,台灣加入任何國際組織或簽屬國際協議的可能性都被大打折扣。一部份的理由是,這些國際組織只容許「國家」作為單位來加入;另一部份的理由,當然是中國政府會反對台灣擁有任何國際能見度。是此,相較於台灣跳脫出九二共識的實質內容並否認一中原則來獨立,中華民國可能是現階段在中共可以容許的條件之下唯一的生存方式(但這種存在有如苟延殘喘一般,看不見未來)。

除了這種身分與國家認同之間的錯亂,台灣在經濟上的發展,也在冷戰時期過後漸趨緩慢。因為台灣不被承認是一個國家,進而造成台灣無法加入許多現階段所推行的多邊貿易協定組織,如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更甚者,因為同一理由,台灣甚至也無法跟其他非邦交國家簽定雙邊自由貿易協定(Bilateral Free Trade Agreement)。這對台灣的影響其實是很顯著的。韓國與美國在2012年起生效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大幅降低雙邊貿易的關稅壁壘,進而使得韓製產品可以大量的輸出到美國。韓國自2012至2015年間對美國的出口總額從$566.6億美金提升至$717.6億美金,漲幅高達27%,而南韓的總出口額在2015年時為$5,269億美金,約為台灣總出口額的1.85倍。

反觀台灣,因應於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在2015年間對中國的出口比重達到39.4%(約為$1,124.2億美金),但對美國的出口比重則只有12.1%(約為345.3億美金)。原因很簡單,在雙邊或多邊自由貿易協定下,出口商會因為低關稅的優惠,創造進口國消費者的購買意願(較低的價格),進而增加生產數量,擴增市場,並因此得以雇用更多的勞工,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但因為台灣沒有辦法以一個獨立國家的身分與其他國家協商這類型的自由貿易協定,自然也就失去很多經濟發展的機會。而唯一願意與台灣交流的國家,卻是帶有敵對意識的中國。

雖然說增加與中國的雙邊貿易活動,以現在的模式來看,的確可以創造許多商機,畢竟中國自身的市場也是很可觀的。但過度的仰賴中國市場(如去年將近39.4%的出口皆銷往中國),卻是台灣的一大隱憂。中國並不是一個民主國家,並沒有一定的法定程序來保障投資者以及進出口商(如嚴謹的立法程序)。換言之,中國政府可以隨時停止與台灣的貿易活動。當然這必然是兩敗俱傷,但傷得比較深的,必然是過度仰賴中國市場的台灣。當那一天來臨的時候,突然遽升的失業率與經濟蕭條,將重重的打醒台灣,中國政府有多大的能耐可以操縱台灣人的未來。

70年過去,台灣作為亞細亞孤兒的困境,仍然體現在台灣人的身分認同/國族認同,以及台灣經濟發展之上。從因為不同殖民者所帶來的認同錯亂,到今日受到中國政府壓迫而無法自由伸展的台灣人認同以及經濟劣勢,這一切都在在地表達了台灣人心中最深層的悲哀與怨嘆。這些問題可能在可預期的未來被解決嗎?這就有待讀者自行想像與努力了。

,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