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 烏凌翔
一些酸味十足的網友鬥嘴,說巴拿馬跟中國大陸建交,只因大陸肯灑錢,這當然是一種理盲的說法,辦外交要花錢就跟交朋友要花點錢一樣,但絕非一灑錢就有效,也並非一花錢就叫「凱子外交」。而且,這個理由也不能解釋為何跟中華民國有107年邦交的巴拿馬, 不在中華民國堅持「漢賊不兩立」退出聯合國(1971年)、與「美匪建交」(1979年)之間那段「斷交潮」中跟台灣斷交呢?
翻開地圖再對比對外交部網站的分類,我們現有 20 個邦交國中,「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就佔了 11 個:貝里斯、多明尼加、薩爾瓦多、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拉圭、聖克里斯多福、聖露西亞、聖文森;巴拿馬也位於此區。所以,應該問的是,中華民國為什麼能在此區域維持這麼多邦交國?
弱小政權要爭取國際地位,一定要審時度勢,精準觀察出國際局勢的變化,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間與發展之道,依憑自己的特殊條件,再抱抱強國的大腿。譬如中東的產油國、據有馬六甲航道的新加坡、強敵環伺的以色列、人造土地佔17%的荷蘭等等。
而所謂國際局勢,則是由強國彼此關係所建構出來的全球體系,其變化也許沒氣象變得快,但是絕不會保持現狀。譬如中國和平崛起也好、和平發展也罷,政經實力大增不同於「兩國論」提出時總是事實;美國民主制度也許有瑕疵,但狂人川普硬是成為總統了、、、還有多少例子,不知,可以確定的是,變化每天都在發生,豈是一招「維持現狀」就能以不變應萬變的?巴拿馬的「變心」跟兩岸關係,都受到國際局勢變化的牽動。
巴拿馬所在的中美洲,從美國總統門羅1895年發表美國意欲控制美洲大陸的外交政策-「門羅主義」(Monroe Doctrine)-開始,就是「美國的後院」,這一群小國的外交,都要看大美霸權的臉色;尤其冷戰期間,美國在歐亞圍堵共產主義還來不及,怎能讓共產主義侵入它的後花園呢?於是,「世界反共堡壘」-中華民國才能跟這群中美洲國家長久「維持友誼」。現在,不但冷戰結束了,意識形態的對立也改變了,共產主義國家都轉而追求市場經濟了-不管它發明什麼帶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名字。
川普當選之後,高喊把製造業移回國內,又提出築美墨高牆以封阻非法移民,這對包括墨西哥以南的拉丁美洲國家人民來說,都聞之寒心,而且直接衝擊到他們的收入。一位外交界友人跟我說,巴拿馬是因為副總統兼外交部長德聖馬洛個人-就是在北京跟王毅簽建交公報的巴拿馬代表-「急於建功」,才極力推動中巴建交,也許屬實,因為連中共重要海外喉舌「環球網」都在建交官式新聞、一篇批蔡的八股評論之外,發了一篇標題為「巴拿馬與中國建交時機選擇耐人尋味」的側寫,可見他們也狐疑:“why now ?”殊不知,德聖馬洛可是有轉變的民意做後盾呢-我們也不能只靠老美了。
巴拿馬與我斷交消息一傳來,台灣不少專家立刻斷言原因就是蔡總統不肯承認「九二共識」、還想跟川普再通電話、、、於是得到懲罰。這種反應,隱含視整個中共為鐵板一塊,即一個「一元行為者」(unitary actor)的假設,其實,中共鴿派並不希望在十九大之前,挑起太多事端,他們自己頭痛的事已很多。重點是,台灣若堅持這種意識態對立的立場,把整個中國大陸都視為鷹派,選擇與之長期對抗,結果對弱小的台灣,絕對不利。
蔡總統的反應,包括記者會與三則推特,都只強調「中國處處打壓台灣」,了無新意。是,邦交國數字是零和遊戲,台灣-1=大陸+1,台灣同胞可能「情感受傷害」或「尊嚴受挫折」, 蔡總統民氣可用一番,立刻歸咎於對岸,選舉時可能有助於選票,但想想,她所仰仗的美國、日本就不會打壓台灣嗎?國際間哪一個國家不是先考慮自己的國家利益呢?蔡總統也說過兩岸關係不靠善意,靠實力,那麼如何增強台灣的實力呢?前瞻計劃?國造潛艦?新南向政策,說服力都不太夠,因為內容都太單薄。
巴拿馬與我斷交,不能都怪蔡總統不承認九二共識,是學者出身的蔡教授沒有看清國際局勢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