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主任 包正豪
2016總統選舉,國民黨敗選之後,台灣社會和即將執政的民進黨便預期兩岸關係會有所變化,而開始在輿論上做準備。毫不意外地,瞄準東南亞諸國的「南向政策」又冷灶重燒。媒體輿論、學者專家紛紛高唱東南亞對台灣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更具體一點的反應是,高等教育機構,譬如政大,則是劍及履及地成立「東南亞學位學程」,強調要為東南亞台商供輸人才。雖然民進黨政府要到520之後方才組閣執政,但外交、經貿政策向東南亞傾斜,似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具體方向了。
姑且不論1990年代開始的南向政策的功過,觀察每當兩岸關係陷入低潮,東南亞就被提出來當成替代品的現象,我們大概就可以很具體地知道,其實台灣社會早就「肯認」東南亞諸國對於台灣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但是,我們似乎從來沒有真正仔細地思考過,南向政策真正的內涵應該是什麼?只是純粹分散市場或投資的避險策略,還是徹底揚棄過往的「惟美中日的國際政經發展策略」。因為目標不明確,相對應政策自然零碎雜亂無章,荒腔走板。我們只是在假裝「南向」而已。
事實上,廿餘年後,台灣社會對於東南亞的認識仍然停留在久遠的過往,那個曾經發展落後的東南亞。往嚴重裡說,我們根本對於現今的東南亞是一無所知。可是東南亞已經在台灣烙印上印記。新移民及其後裔的人口總數已經逼近原住民。台灣隨處可見的越南或泰國餐廳,印尼雜貨舖,更遑論現在幾乎被越南裔新移民主宰的美甲服務業。更多來自菲律賓、越南、印尼、泰國等地移工在台灣替我們提供難以想像「廉價」的服務。講句不客氣的話,沒有這些移民移工的貢獻,台灣社會的日常運作與建設,就算不停擺,也會嚴重受損。
但從政府到學界,再到產業界,我們似乎從來沒有真正正視過這個問題。過去的南向政策就是一個口號而已。廿幾年來,我們派駐東南亞諸國的外交官,還是不會講當地國的語言。印尼、馬來西亞有龐大的市場,但連台灣的高等教育機構還分不清印尼文和馬來文,其實有很明顯的差異。更遑論去了解東南亞伊斯蘭世界的穆斯林文化。泰越印馬菲新的「華人」,就是該國的國民,他們不是流落東南亞的「中國人」或是「台灣人」。如果我們不承認自己對於東南亞的無知,南向政策就永遠只是口號而已。
民進黨政府即將於520之後完全執政。2016年以後南向政策的具體內容,還很模糊。但可以很確定的是,有人想要用東南亞觀光客來取代可能短缺的大陸觀光客。面臨少子化威脅的台灣高等教育機構想要招收更多的東南亞,特別是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學生,來填補將要出現的缺口。經貿部門想要導引台商到東南亞投資,分散風險。而這些都期待政府的政策導引。但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短視近利的作法會是:政府宣佈用大筆預算成立「國家級東南亞研究中心」或是讓大學廣設東南亞相關系所。一時之間,為分食預算,不管高等教育機構是否有能力開設相關課程,大概都會想要分一杯羹。然後我們就會再度陷入過去的循環,毫無進展。
為避免重蹈覆轍,期許即將上任的民進黨政府能夠將眼光放遠。八年來國民黨政府在南向幾無建樹,任何在民進黨政府任內的南向進展,都將歸功於蔡英文和民進黨政府。所以無需急躁。不需要一下子提供幾億、幾十億的教育預算來扶植「東南亞研究機構」,每年幾千萬或是一兩億的經費,以科技部計畫的形式補助,就足以導引台灣學術界真正有志於東南亞研究的學者,對東南亞相關議題做廣泛且深入的研究。也能夠吸引學術新血投身東南亞研究。學術積累需要時間,有所投入,必定會有回報。
也請不要用「政治手段」來鼓勵台商到東南亞投資。商人比政府官員或是學者專家更清楚哪裡是好的投資環境。如果有利可圖,台商是會到東南亞投資的。政府應該提供的是「協助」,資訊上的協助。透過學術界、外貿協會、外交部對東南亞區域和個別國家的研究,讓台灣商人能夠清楚了解在東南亞的投資機會與風險,並且認識當地的政治社會環境與文化,他自己就會下判斷。
唯有全盤建構對東南亞的基礎認識,外交、經貿、教育、文化等領域的南向,才有成功的可能。如果急於求成,想要用帳面上的數字來呼弄、自爽,那樣的南向政策只會被人看破手腳,而終歸伊於胡底。
南向,欲速則不達。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