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 烏凌翔
北大國際戰略研究院1月31日發表〈技術領域的中美科技戰略競爭:分析與展望〉,揭示美中「技術脫鉤」對中國在重點新興科技領域的傷害更大。選在農曆除夕之日上傳官網,難道北大戰略院自知此報告「政治不正確」,才選在大多數媒體工作者都在圍爐時刻悄悄發表?但是石頭夠重,不論何時拋進網路中,都會激起可觀的漣漪,直到筆者敲鍵此時,此一消息仍在傳播與被評論中,除了部份台媒,還包括VOA美國之音、法廣、香港01新聞等外媒。
這有兩個層面值得一探其背後深層意涵:一,是誰?為何選在此時出此報告?二,報告認為是哪幾項技術領域與產業,中國不如美國,脫鉤有害?
首先來看是何人寫下此篇「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的報告?
報告的領銜者是戰略院的院長王緝思教授,他之前曾任北大國關係學院院長達8年之久。而北大戰略研究院2013年成立時,邀請當時剛剛退休的中共中央分管外事的中央委員戴秉國任名譽院長,就是今天楊潔箎、類似美國白宮的國家安全顧問的地位,可見北大戰略研究院是一個官方色彩濃郁的單位。王緝思雖無官職,但是推斷他以學者身份代表北京放出中國在美中科技戰中將放軟的氣球,不致太離譜,因為對照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去年11月的發言:「中國沒有制定實施替代美國和外國技術的計劃」,中共應該確實看到與老美打科技戰對中國的害處,因而有人建議大戰略應改弦更張。
只是,在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風口浪尖,敢發出主和的「鴿聲」,要有被主戰鷹派唾罵「漢奸」的心理準備。這極可能是報告快速下架的原因,但中共內部的討論很可能仍在進行中,也許未來會尋求某種程度的和解?
再來看,是哪幾項科技被形容成「我天朝上國」落後於「美帝霸權」呢?
報告聚焦於「信息技術、人工智慧、航空航天」,稱之為「當前中美技術競爭的三大代表性領域」,台灣稱「信息」為「資訊」,不過指涉偏軟體,報告中的界定廣泛的多,包括「集成電路及專用設備、信息通信設備、操作系統及工業軟體」,其中「集成電路」就是台灣譯為「積體電路」的IC-Integrated Circuits,也就是晶片。報告認為「中美『技術脫鉤』對中國信息技術產業影響巨大」。
至於人工智慧,即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般普遍認為中國的互聯網企業發達,大數據的量又大又豐富,語音、圖像識別極為厲害,似乎與老美至少並駕齊驅,但報告中指出中國AI水準也落後美國,而且有一項可能也傷害民族主義者的硬傷-「楚才晉用」:中國頂尖AI人才只有34%在國內就業,約56%在美國就業;赴美學習AI的中國留學生,高達88%畢業後留在美國,只有10%成為「海歸」。而且,沒有因為「中美關係惡化而出現明顯的華人科學家回國潮」。
唯有航空航天,報告稱國際呈「一超多強」格局,美國雖領先,中國與歐、俄、英、法屬第二梯隊。而且因為航天與國安及軍武戰備最直接相關,中美兩國在這個領域過去即無交流,中國本來就是自立發展至目前與美國「在大部份技術上沒『代差』,甚至在個別項目上可以等量齊觀」的地步。這也是我們近年看到中國大陸嫦娥一號至五號連續成功完成探月任務的成就。然而,報告中也點出中國在民用航空產業中「劣勢極為明顯」,且「中國企業難以通過收購獲取核心技術」。
簡而言之,報告的結論是「以美國為對標,中國在技術上形成了多數領域『跟跑』,少數領域『並跑』,極少數領域『領跑』的基本態勢」;「未來美國極可能採取『精準脫鉤』和『精準掛勾』的策略」,「在一些中國急需卻又無法實現自給的核心技術上堅決脫鉤;在兩國水平相當的技術領域放鬆出口管制」;「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產業層面,中美雙方都面臨『脫鉤』帶來的損失,而目前來看中國的損失可能更大」。以上等於承認了中國在中美雙向脫鉤中居於被動地位。
大國博奕,或戰或和,與商賈買賣無異,也要算一本帳,「脫鉤」若是一項策略,北大戰略院的報告似乎幫中國算清了與美脫鉤的傷害可能有多大、堅持的成本又有多高。接下來就要看有何具體行動了。
(圖片取自法廣)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