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李佳容
這幾日,我國體育選手在奧運場上發光發熱,相信每位關注體壇盛事的國人,都可以感受到我國選手站在世界競賽場的榮耀。但歸根究底,我國選手可以參加2020東奧乃是因以「中華台北」之故。如今,紀政接受媒體訪問時,希望明年再次發起「2024年巴黎奧運正名公投」。
1981年與國際奧委會簽署《洛桑協議》正式確認「中華台北」是中華民國參與奧運之名稱。但2018年前奧運選手紀政領銜發起「東奧正名」的公投案;當時,台灣內部「支持」與「反對」的意見堅持不下,許多人認為應以「台灣」參與國際體育賽事,致使體壇不少體育選手跳出來「不支持這項正名案」,如這次奧運舉重金牌郭婞淳等人。
當時紀政等人提出東奧正名的公投議案內容是:「你是否同意,以『台灣』(Taiwan)為全名申請參加所有國際運動賽事及2020年東京奧運?」此次議案最終的投票結果為同意得票476萬(占45.2%),不同意得票577萬(占54.8%),公投提案遭至否決。
現事隔快三年,近期的《新新聞》把當時我國差點因公投案,被國際奧會封殺在國際舞台的驚險內幕寫出來。根據「新新聞」報導,公投案成案過程中,北京當局就已經定調「台灣此舉是走向『正名制憲』第一步」,而非「公民自覺」的民意象徵。大陸鐵了心「要讓台灣失去會籍,無法參加東京奧運及其後的所有國際體育賽事」。大陸透過盟友在國際奧會執委會提案,讓所有會員進行通訊投票,意圖通過表決停止「中華奧會」會籍。假若提案通過,台灣就會「永遠」被踢出國際奧會,代表將無法參加未來的奧運賽事。這對體育選手無疑是莫大的損失,也會是此「災難」下最大的受害者。
起初蔡總統與當時國安團隊未意識到東奧正名公投之嚴重性。直到多方人事包含時任中華奧會主席林鴻道、前國安會秘書長丁渝洲、台機電董事長的張忠謀等人,不斷向蔡總統諫言後才開始意識到危機。蔡總統接至向美國、新加坡要求幫忙;而美國國務院內部一開始對此事看法分歧,國際奧委會也反對「美國政治力介入」。直到最後一刻,美國才決定力挺台灣,結盟德、日等國,才能在國際奧會執委會投票中驚險擋下「此次提案」。
若從結果論,綠營可沾沾自喜認為這是一次成功的「國際保衛戰」。但是報導沒有指出「我國到底耗費多少人力、時間、資源,來處理這個棘手的問題?這還沒有把舉辦公投所花之經費算進去!」
從2018年的東奧正名公投案就可以看出,以「正式名稱」出席國際體育賽事是台灣民眾的心願,但目前國際政局是對我國相對不利,並很容易讓大陸藉此打壓我國。試問,假若當時國際奧會真的投票通過把我國除籍,我國運動員所受之損害該由誰來承擔?誰來負責?
過去《公民投票法》未修法前曾被批評為「鳥籠公投」,主因成案門檻太高,不易成案,因此被諷為「鳥籠」。但某種程度也保障與國家重大利益相關之議案,不會被貿然通過,更不會花費甚鉅的公投,被有心人士或政黨過度濫用。就此,筆者呼籲須有關國家利益之公投提案,做更多審查?例如政府是否考慮重新恢復被廢除的「公投審議委員會」,讓中立、第三方的委員會審議攸關我國國家利益之公投案?假若政府不做,在野黨也可以召開專家諮詢會議,就制度面改革來進行討論,完善我國公投制度。
筆者最後呼籲勿讓國際體育競賽過度泛政治化,這恐將對辛苦鍛鍊的選手不公!為了中華民國體育的未來發展,就讓政治歸政治、體育單純化吧!
圖片選自:https://www.storm.mg/new7/article/3669648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