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韓「整合」日,台灣牌出手時?

資深媒體人 烏凌翔

朝鮮半島情勢變化節奏加快,吹散冷戰遺緒,台灣關心的人─偏統的、偏獨的、還有想維持現狀的─都看的五味雜陳。確實,朝鮮半島不是普通大國博奕的「域區熱點」而已,因為它牽涉了核武器。對台灣來說,更有多重意義及影響,我們應該關心,但要先有一個架構來觀察與分析,才不致流於情緒。

這個架構有三個層次:國際間、國家內、領導人,大略可以用兩個角度來切入:偏重政治的現實主義、與偏重經濟的自由主義。

世界大國都不樂見其它民族國家強大起來,中共不小心幫北越統一了南越,後悔不已,因為越南並沒有成為「朝貢國」;以基督教為內涵的西方文明,想方設法讓伊斯蘭世界維持分裂,小布希不該把伊拉克徹底打趴了,結果伊朗崛起,造成美國現在頭痛不已。

同理,中、美兩大國在沒有把握統一的朝鮮半島「體制」長什麼樣貌之前,都不會樂見兩韓統一。萬一統一後偏中,美國對中共的圍堵圈等於後退,日本的壓力大增;若是偏美,中國的境外緩衝區,從38度線退到鴨綠江,《美日安保》可能變成《美日韓安保》,像北約(NATO)東擴一樣。

所以,金正恩與文在寅4月27日會談結果的《板門店宣言》要如可進行,還有很大空間,要等「川金會」後再慢慢說。

再從國家內部分析,民族主義的熱情,聲聲召喚著兩韓的人民,但,誰統一誰呢?即,統一後按誰的體制管理新國家?雖然最近金委員長在南韓的民調中頗被信任,但朝鮮人口2500萬,只有南韓的一半,金氏政權領導的「朝鮮勞動黨」不會參加數人頭的全韓民主選舉,南韓也不可能走回威權統治。

其次,南韓經濟水準遠超過朝鮮,最不願戰事發生,金正恩走邊緣策略(Brinkmanship),又試射、又試爆,川普回以恫嚇(bluffing),又軍演、又推特,最急的是文在寅,次急的是習近平,因為川普的目標只是「無核化」即可,中國可是還要求「無戰」+「不亂」,因為朝鮮在中國與南韓之間,離美國卻有一萬公里。戰事一發,中國大,可以吸收其衝擊─1950年至1953年韓戰發生時,中共建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還超額達標呢─南韓經濟則恐怕就要倒退至少10年了。

統一之路雖遙,經濟整合可以先行,文金會上,文在寅已向金正恩提出「朝鮮半島新經濟構想」,符合新自由制度主義對世界的想像,經濟的整合好處可以「外溢」(spillover)到政治領域。而且根據金正恩在文金會中的發言,他現在接受南韓的經援,正是放棄核武後的合理選擇。

至於美軍、薩德反導彈系統留在南韓或撤走,可以慢慢談或慢慢撤。所以,本文標題的「整合」,就是推測未來朝鮮半島的可能的走向,這對兩韓都有利,暫時對中、美兩大國也無害。

如果以上推估正確,對台灣有何影響呢?主要是美國手中對付中國的幾張地緣政治牌,少了一張。

美、中博奕,鬥而不破,戰火絕不會輕燃,但貿易戰可以打一打─譬如晶片禁售、關稅提高、工業發展可以拼一拼─譬如「2025中國製造」、宣傳戰可以喊一喊─ 南海你說「自由航行」,我說「無害通過」…這些都與台灣有關,但影響還沒那麼大,「台灣牌」打一打,衝擊就很大了,因為台灣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中共的反應會很激烈。

如何叫做打台灣牌呢?就是美國透露出對堅守「一個中國」原則的鬆動,譬如去年底《國防授權法》規定的「台美軍艦定期相互停靠」、月前的《台灣旅行法》規定的「台灣包括總統的所有官員皆可訪美」都算是。雖然這兩部美國國會通過的法案,只有建議功能,行政體系─白官與國務院─沒有非執行不可的壓力,但擺在那兒,中共總要擔心它哪一天被拿出來用。

尤其現在朝核問題暫時和緩了,台灣牌被用的機會就增加了。極力推行親美政策的蔡政府可能視為機會,因為被利用的價值提高了,但是,人民生活被衝擊的可能性也加重了!最後,這些領導人會如何做決定呢?還是會回歸一個最基本的考慮:他們自己的地位是否不保?這時,就是人民展現力量的時候了─包括一黨專制的國家領導人!

viewpointtaiwan

View Comments

  • "島夫"先生,您認輸吧,你知道這場半島博弈,美日韓台已經輸到褲子都不剩了,繼續嘴硬能讓你們得到甚麼呢?空心菜連任又如何?大陸就會自動解體讓"南蒙古"獨立出去嗎?哀,看你們這群大腸花這是愈看愈沒出息

Recent Posts

台積電與日本合作深化快跑,是因為美國助推?

科技力智庫執行長  烏凌翔  ...

9 個月 ago

民進黨執政下只有人民被電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9 個月 ago

國民黨會在立法院強力監督政府

學術工作者 徐惠 (閱讀全文....

10 個月 ago

新國會應該全力掀開民進黨八年執政遮羞布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0 個月 ago

中投、欣裕台收歸國有 行政法院為虎作倀!

中華民國法律政策協會副理事長 ...

10 個月 ago

總統絕對多數決,改變扭曲的民主

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汪...

10 個月 ago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