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行科大應用外語系副教授 陳徵蔚
清晨五點,帛琉天才剛亮,快艇便載著我們劃破晨曦,在海面上奔馳。
海水清澈如琉璃,從船上幾乎可以透視海底,我們彷彿漂浮在半空中飛快滑行。突然,有人高喊:「海豚!」大家頓時往船首奔去。陽光下波光粼粼,近百隻瓶鼻海豚呈扇形展開,乘著船頭波高速泅泳,不時躍出水面,引得大家驚呼連連。
待船停妥,所有人跨步入水,身長超過一公尺的蘇眉魚早已在水下等候,好奇地在我們身邊梭游,一點兒也不怕人。黑尾真鯊、白頂礁鯊、石斑隨處可見,加上壯觀的梭魚群、傑克風暴、銀斑蝶魚、四線笛鯛,以及慵懶的海龜,構成了美不勝收的海底奇景。回程時,我看到高處的瞭望塔,詢問當地導潛,才知道那是監控非法捕魚的哨站。
帛琉於1994年獨立後,便立法保護海洋資源,明令禁捕隆頭鸚哥魚,四年後實施海龜保護法。2009年,帛琉成立世界首座鯊魚保護區,同時立法嚴禁海底拖網作業,漁民須確實通報漁獲數據。2010年,政府成立鯨、鯊、豚庇護區。多年努力下,帛琉於2012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2015年10月28日,帛琉總統雷蒙傑索簽署《國家海洋保育法案》(Palau National Marine Sanctuary Act),將該國80%領海(約193,000平方英里)劃為保護區,禁止任何漁業活動,並於2016年明確立法規範。一個建立在堡礁上的海洋國家,居然不仰賴漁業作為主要經濟支柱,反而積極保育海洋,推廣以「欣賞」代替「獵殺」的永續生態觀光,的確發人深省。
近年來科學家不斷提出警告,由於氣候變遷、垃圾汙染、過度捕撈等問題,海洋食物鏈已經加速崩解。如果再不採取行動,在不久的未來除了水母,海洋可能不再有其它生物。更令人心驚的是,海洋垃圾重量,也將於近幾年超過海洋生物重量總和。儘管問題嚴峻,大部分的人們卻似乎渾然不覺。公共電視曾推出一集《全球壽司熱》(Global Sushi),探討「吃海鮮」這個看似低熱量高蛋白的全球風潮,可能造成難以想像的生態浩劫。
台灣人愛吃海鮮,漁業發達,漁獲也販售世界各地,卻很少人注意到漁業對於生態的衝擊。台灣四面環海,政府卻對於海洋保育著力不深,執法也較邦交國帛琉鬆散得太多,甚至造成歐盟於2016年對於台灣漁業祭出黃牌警告,實在楞人憂心。為因應制裁,台灣於今年1月實施《遠洋漁業條例》,控管非法、未報告及未受規範漁業(illegal, unreported and unregulated fishing)。
諷刺的是,1月中旬晚間就有漁民在台南將軍外海捕獲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入易危物種的鬼蝠魟。這隻鬼蝠魟是該船於水深90米以拖網捕獲。雖說是無心誤捕,但仍令人心碎。
首先,拖網對於海底傷害極大,會造成難以恢復的生態破壞,近乎「竭澤而漁」,並非值得鼓勵的永續捕撈方式。其次,漁業「混捕」所造成的傷害極大,例如捕捉赤鯧時,可能誤捕魟、鯊、海龜等無辜生物,因此相關單位更應該輔導漁民,改進漁法,避免「傷及無辜」。舉帛琉為例,為了確實減少「混捕」問題,該國與世界研究機構合作,改進漁具類型、餌料及漁撈策略,協助漁民永續捕魚,而非「一網打盡」。因為前者帶來的是長久穩定的經濟來源,但後者反而會讓漁業資源枯竭。
靠海一定要吃海嗎?或許發展「觀光」會比提倡「美食」更能夠永續經營。帛琉以賞鯊聞名,據研究一隻鯊魚平均壽命16年,可為當地帶來兩百萬美元觀光收益,這遠比非人道地獵取魚翅的經濟價值更高。
台灣地區有八大重要潛點,包括北海岸、東北角、花東海岸、綠島、蘭嶼、墾丁、小琉球、澎湖等,許多地方都是不輸國外的優質潛點。如果沒有遭到誤捕,一隻鬼蝠魟可以帶來多少觀光產值?如果民眾拒吃魚翅,甚至政府積極保育,或許我們不用出國也能夠欣賞鯊魚?經由民間的努力,目前小琉球的海龜數量早已世界馳名。甚麼時候政府才能正視如此珍貴的海洋資產,認真的由官方保護海龜生態?墾丁地區海底生物多樣性無比精彩,但如何限制潛客獵魚、管理海釣、捕撈,讓國家公園真正成為海洋生態的庇護所?最後,如何清潔海洋垃圾,避免垃圾入海,還給生物清潔的生活環境?
海洋默默吞嚥了人類所丟棄的各種垃圾。當海洋生物被切片解剖時,大多只會默默淌血,卻不會發出哀號。然而沉默不代表沒有痛苦,海洋包容了人類的一切,予取予求,但終有一天會枯竭。從事水產運銷的業者,無不明顯感受到近幾年漁產銳減。倘若有一天無魚可捕,漁民又將仰賴什麼維生呢?為了永續的海洋生態,是時候了,讓我們更積極地保護海洋吧!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