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正豪, 專欄作家

以原住民文化做為南島國家外交的後盾

2 11 月 , 2015  

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主任 包正豪 

南太平洋星羅棋布著17個島國。大如澳洲,廣裘可稱為大陸;小至諾魯,區區21平方公里而已。這17國在國際政治經濟舞台上能有相當影響力的,不過澳洲、紐西蘭兩國。其餘15國,大都過著「帝力於我有何哉」的世外桃源生活。

縱使對國際政治經濟局勢影響極其有限,但這些島國對台灣的外交很重要。台灣22個邦交國內,有6個(所羅門群島、馬紹爾群島、帛琉、吐瓦魯、吉里巴斯、諾魯)在此一區域,接近三成。除邦交國外,外交部也在澳洲、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斐濟等四國設立與使館同級的代表處。然而說穿了,除了澳洲、紐西蘭有政治經貿利益外,對於其他南島國家,台灣無非是流血輸出,以維持一定程度的國際承認。

辦理外交,兩國之間利益相關,當然是最重要的。但若能「得人」,派駐人員憑藉與駐在國政要或有力人士之情誼,往往能夠事半功倍。個人因為過去工作關係,有多次機會訪問邦交和非邦交國,親眼見證我國駐外官員的努力,使兩國實質關係有長足進展。但也同樣看到有少數外交官,因循苟且,無助於國。

以前述南太平洋島國為例,多數與台灣經貿關係可有可無。用以維繫雙邊關係者,多仰賴台灣派遣農業、醫療技術團,或捐資興建基礎建設等援助。對這些國家而言,這些援助確實重要,但卻非台灣所獨能提供。建立在經濟援助上的外交關係,禁不起中共更大的商業利益誘惑。否則,也不會有東加王國別抱中共的事情發生。

在無法與南太平洋島國深化經貿關係,又不能無限制增加經援的前提下,台灣應該如何思考維繫與這些國家關係不墜的新方法?也許,原住民文化能為台灣從事南島國家外交的後盾。

台灣是世界南島的故鄉,而前述國家均在南島文化圈範圍。事實上,南島國家的主要多數族群均是原住民,而與台灣原住民族有千絲萬縷的關係。藉由重視原住民文化發展與交流,讓這些國家認同台灣為南島國家,或有機會使台灣成為「太平洋島國論壇」(Pacific Islands Forum)的觀察員、準會員國,乃至於會員國。然而,如何能讓這些國家認同台灣是南島國家呢?如果我們派駐南島國家的外交官員各個西裝畢挺,風儀過人,卻對原住民、南島文化所知有限,縱使我們高喊我們是南島國家,終究還是弱上三分;但如果台灣派駐南島國家的外交官員,能使用族語展現親和力,在各種正式與非正式場合均能適切地展現台灣(原住民)和南島國家之間的文化相關性,彼此的認同程度自然不同。

目前在農業技術協助方面,國合會已經開始結合原住民傳統文化和農業技術支援了。農業技術團已經不再如過往一樣,不分青紅皂白,只推動稻米種植,而是依據受援國家特有文化與地理差異,而有不同合作項目。所以在南太平洋島國,多推動改良芋頭和樹薯之根莖類糧食作物,成效斐然,且頗受重視與歡迎。何以同樣的農業技術合作,種芋頭比種水稻更受歡迎呢?無他,切合文化,符合口味而已。如此,由經濟援助轉化而成的外交邦誼,因為摻雜文化,而更形鞏固。所以,南島外交確有可行處。

2008年五月,陳水扁政府在南島外交上有了新突破。只是時間點放在政權交接之際,任命了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擔任駐斐濟代表。此一任命,雖然權謀味道很重,頗有趁下台前,恣意使用國家名器向原住民示好之嫌(當年5月5日赴任,5月20日馬總統就職),但多少可視為民進黨政府推動南島外交的進步。尤哈尼代表任職期間極短,無由檢驗成效。遺憾地是,馬政府執政八年以來,所謂南島外交,大概就只剩下在南島國際會議上,使用各國族語問好,聊備一格。逝者已矣,來者可追。無論明年總統大位誰屬,重啟南島外交,正是其時。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