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王大師
最近看到媒體疲勞轟炸長榮空服組,跟著工會一起搞罷工,我的觀點與一般人不同。我不從這些空姐該不該罷工著手,而是問怎麼又只是航空業在「老娘不服從」?好吧,外加前年的臺鐵罷工,在台灣要玩勞工抗爭,似乎只能在資本密集的運輸業中,才能奏效。
為什麼?因為這個產業的罷工,真能讓社會痛,在集體協商的策略上,造成所謂的「嚇阻成本」。鐵路罷工可以、航空罷工可以,但玩具罷工不行,演員罷工也不夠看;老師罷工搞不好會讓學生更開心。所以在台灣,罷工要成功,一定得發生在重型運輸業,因為他們能造成社會成本。
也就是這原因,長榮空服組與工會的訴求,當然樣樣都合理。為何一定要制定預告期?這不是會降低「嚇阻成本」的有效性?況且美國與德國就沒有,不是要有國際觀,凡是向歐美學嗎?為何不能通過「禁搭便車」條款?隨便問一個政治學教授,什麼是制定公共政策的最大阻礙,他一定會說「搭便車問題」(free-rider problem)。
台灣勞工之所以如此弱勢,很大原因就是勞工間不團結,資方瞭解可透過獎勵與威脅等方式,各個擊破。就像這次的長勞罷工,資方可以請聽話的地勤與機師,赴罷工現場叫囂,挑起員工間的內部矛盾,如此就能輕易突破防線。制定禁搭便車條款,就能有效增加罷工數,促進成功機率。
至於勞工董事、日支費等皆為枝微末節的問題,只要台灣有強大的工會組織,消費者就能培養勞工權益的觀念,這些問題都能輕易解決,畢竟多數消費者也是勞工。但根據這次長榮事件看來,台灣社會普遍缺乏如歐美的勞工意識,因此只會跟著媒體與網路複誦教條,不知「今日長榮」,可以當「明日全家」啊。
如果台灣的勞工意識夠強,資方偏弱,一味教導罷工必須達「嚇阻效應」,是個不道德的事。但台灣不是這樣,我們勞工弱勢到一度被「富比士」雜誌喻為「很好ㄠ的一群」。也就是台灣勞工那麼好ㄠ,這本雜誌在另一篇報導說,這裡才會成為最適合經商國家中的第16名。
可悲吧,那群被公司拗到要幫白人擦屁股、調時差、亂生理時鐘的長榮空姐,讓公司財報亮眼。四年前勞工看得到,但吃不到的「加薪四法」,沒讓這群好ㄠ的勞工獲益;一旦罷工,反被缺乏勞工意識的社會大眾批評,被親資方的媒體妖魔化,爾後分而治之。
想想看,台灣最爆肝的勞工族群,並非空組員,但為何國人從未聽聞護理師、教師(年金還被砍)、礦工、演藝人員、記者,旅館、甚至餐飲服務人員的罷工?因為這些產業缺乏重型運輸業的「嚇阻成本」,社會就不關心,媒體更不會報,雇主就不會怕。
不要覺得匪夷所思喔,上述的罷工案例都在歐美,甚至南美國家發生過,為什麼?因為他們有跨產業、跨領域的工會組織,形成一個勞動體系的互助系統。如果一家紡織廠的罷工沒「嚇阻效應」,那全國、且長期性的成衣業罷工呢?如果一個編劇不滿製片商的酬勞,整個好萊塢寫手一起罷工呢?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研究顯示,增加員工福利的不二法門,不是僅靠罷工、要求加薪,或是呼籲媒體報導而已,而是員工自己組成工會,靠利害關係人的集體議價權,替個人把關。
看看德國等北歐國家的薪資之所以羨煞全球,並非政府強制規定勞工福利,而是擁有堅挺的勞工團體,負責幫員工議價薪資、爭取福利。這些國家的勞工團體十分專業,通常會形成一個大型的雨傘架構,專業且全職的幫勞工議價、罷工、訴訟、以及研究勞資結構。
反觀台灣,能夠說出的勞工組織寥寥可數,且分散至各產業內。台灣航空公司除華航外,其他連屁都沒有,長榮的甄試甚至有「你支不支持組織工會」這令人昏倒的一項。
這才是台灣需要的,一個全國性的工會組織,專業式的幫勞工籌劃集體協商。最好能讓營運證券化,讓股票上市,要求四大基金一起綁入注資,如此資本與勞動權益就可重疊。而非讓勞工們單打獨鬥,更不能讓工會與勞工產生利益衝突。工會收到會費壯大,會員獲得利益增加收入,資方擁有快樂且賣力的員工效勞,這才會是三贏的組合。
看看同樣是運輸業的國道客運司機們,缺乏如華航、長榮與臺鐵的職業工會,過勞死的悲劇不斷發生。難道這就是這社會要的嗎?廉價一日遊行程,的確讓消費者短暫開心,業者心花怒放,後果可能就是搭上人生的末班車。所以勿忘,要「今日長榮、明日全家」啊!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