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時事評論, 陳徵蔚

二次政黨輪替教會我們的幾件事

23 5 月 , 2016  

健行科大應用外語學系副教授 陳徵蔚

1996年3月中華民國在台灣舉行總統直選,至今已經過了二十個年頭。在這七千多個日子裡,藍綠歷經了兩次政黨輪替。人說「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政治人物上台、下台,曇花一現;不變的是台灣依舊面臨困境,而台灣人仍然苦悶。每隔幾年,我們就期待某人成為「救世主」,可以解救苦難的我們。直到這個人過了「賞味期限」,我們才大夢初醒,發現原來他(她)沒有那麼「神」。同樣的輪迴,不斷重複。經歷了那麼多次「政治歸零」的過程,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學會一些事呢?

第一,不要迷信「神」,因為成為偶像者,終究會被打破。台灣的政治環境很糟,政黨惡鬥嚴重。成為「政治明星」意味著變成「眾矢之的」。這就像打籃球,當對方全體隊員都緊迫盯人,針對一個人展開圍攻,這個人勢必連球都傳不出去,更別說灌籃了。先讓他無法得分,然後再罵他無能,這是台灣政黨鬥爭慣用的技倆。大家注意力都集中於「神」,團隊中其他成員即使做事做到死,也沒人關注。出了紕漏,原本應該是專業、分層負責才對;但在台灣,一概由「神」概括承受,因為這都是他(她)領導無方。在台灣,所謂的「在野監督」,泰半只是「批鬥執政黨」罷了。

「造神政治」容易淪為追殺復仇的工具,台灣一直在消耗政治菁英,沒有傳承與積蓄。二十年來,除了李登輝勉強「全身而退」外,陳水扁鋃鐺入獄,而馬英九原本是高人氣的「My Angel」,如今卸任後卻仍須面對多起官司,許多人磨刀霍霍等著報仇。期待越高,失望也越重。台灣人是時候該認清了,政治人物畢竟也是凡人,你不能奢求他(她)完美,更不該強求他(她)萬能。執政團隊中每個人在國家機器中都有屬於自己的角色,讓專業得到應有的尊重,同時也要承擔應有的責任。分層負責,政府效率才能提升。讓一個「神」承擔所有的責難,這聽起來像是《鐘樓怪人》裡的加西莫多。他在嘉年華被眾人拱為「愚人教皇」遊街,然後再被大家盡情污辱。倘若巴赫汀理論中「嘉年華」是市井小民發洩對統治者不滿的出口,那麼那個被推上雲端,然後被踹入地獄的人,其實不是「神」,只是人民在苦悶生活中,聊以發洩的工具罷了。

第二,何時我們才能學會對事不對人?在台灣有個奇特現象,重點不在於事情本身的對與錯,問題在於是誰做這件事。大家討厭這個人,不但對他人身攻擊,拿這個人的名字做文章取笑他(她)(關於這點我覺得真是幼稚到極點),甚至連這個人做好事,都會被名嘴、輿論罵成十惡不赦;相反地,如果某人受到喜愛,即使犯錯了,大家都還是會摸摸頭,說聲您辛苦了。然而,偏偏人性喜歡看見英雄崩壞,就如同邱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引用希臘史學家普魯塔克的名言:「對偉大政治人物忘恩,是強大人民的表徵」。包容,畢竟只是一時的,崩壞後的「神」做什麼都挨罵,連好政策都會被批鬥成苛政。

於是,人們永遠以為可以用選票「教訓」候選人,殊不知往往只是被利用,把票投給有心人士而已。大家總是期待「下一個領導者會更好」。結果呢?換人做做看以後,政策換湯不換藥,說要解決問題的,不要製造問題就偷笑了。而大家卻竟然也就這樣,糊裡糊塗接受了一切。過去曾經慷慨激昂抗爭的不合理,現在換個人執政,同樣的問題彷彿搖身一變立刻就成了「轉型正義」,可以全盤接受似的。如果我們對事不對人,好的政策是否就能夠早一點上路,台灣是否能早一點進步呢?如果我們發現台灣的政壇換來換去終究只是同樣那批人在輪替,是不是能夠理性、冷靜一點,好好認清事情的真相?

第三,為什麼我們要那麼容易被操弄?舊國民黨威權時代「反共」,如今泛綠陣營「反中」。不同的政黨與時代,卻同樣透過「愛國(台)」與「賣國(台)」打擊對手。可悲的是,為什麼我們都那麼買帳?「外患」原本應該是促使內部團結的凝聚力;在台灣卻成了操弄族群分裂的工具。我們的槍口不是一致對外反抗列強,反倒是回頭指責自己政府親中賣台,屈服美國勢力開放肉品,或是數落政府軟弱,無法有效處理台菲、台日漁業糾紛。

無論那些名嘴與政客罵得多麼激昂,為什麼他們都不敢直接對中、美、日、菲嗆聲?面對那些強大的國家時,這些人口不出惡言,總是悄悄閉嘴,然後回過頭來高分貝抨擊自己的政府,極盡尖酸刻薄之能事。我們何時才能明白,他們拿「外患」當作鬥爭自己人的工具,分裂族群以獲取權力,最後承受苦果的,還是我們自己。要從外面搞亂台灣很容易,例如中國吧,想要台灣亂,就釋放利多給台灣。聽來很可笑,但台灣當局立刻就會被指「親中賣台」。反正釋放利多,自然有反對黨阻止,台灣未必敢接受,中國沒有甚麼損失。邱吉爾曾說:「當內部沒有敵人時,外在的敵人便無法傷害你」。實在貼切!想想吧!下次如果政治人物再搞類似的把戲,我們需不需要那麼投入,當個搖旗吶喊的馬前卒?

政黨政治的精神在於「監督」與「制衡」,但這是在政黨不要為自己牟利的前提下。當政黨將自身利益放置在全民福祉之上時,政黨惡鬥的結果將只剩「牽制」與「內耗」。台灣的政治環境充滿了「負能量」,缺乏政黨和解,更沒有合作機制。藍綠雙方往往一個踏油門,一個踩剎車,台灣的前途基本上就在「酒後駕車」的橫衝直撞中不斷自我迷失,隨時有肇事的危險。然而,經歷了幾次政黨輪替,我們終究應該學會,所謂「教訓」一個政黨,應該是讓他們知道,過去操弄族群的那些粗糙手法,現在已經不能得逞了。而對付名嘴的最好方法,就是「無視」與「冷處理」,讓他們自己淹沒在自己的口水中。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唾棄那些人身攻擊、分裂族群的人,只會耍嘴皮子羞辱別人的政客,絕對「巧言令色鮮矣仁」。

《傳道書》中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一個國家總是會遇到各種不同困境與考驗,並非換黨執政問題就可以改善。台灣要走得更穩健,就要為這個環境注入「正能量」,讓藍綠雙方都知道,競爭不代表惡鬥,和解才有未來。那些一心想尋仇的人物,就讓他們被仇恨吞噬吧;但我們不需要陪他們一起走入歷史的灰燼中。「原諒」的英文是forgive,能夠「付出」與「給予」,不要永遠追求「以牙還牙」的公平,心胸放寬,眼界自然也就開展。政黨應該「競合」,懂得「競爭」之外還有「合作」,才能創造雙贏,而台灣也才有未來。

, , , , , ,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