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專欄作家烏凌翔

中美科技戰 川普口有餘而力不足

資深媒體人  烏凌翔

大嘴巴川普整天嚷嚷,做不到的事很多,但中美科技這場大戰,戰況不利,還真不怪他,問題出在美國國內的產業結構變了,如果沒法調整產業結構,光喊口號「美國優先」是沒用的。

通常喊最大聲的政治口號都沒法實現,我們還是實事求是,看證據說話+按邏輯思考吧─為什麼說美國戰況不利呢?

「科」與「技」不同 

首先,中文媒體常用的「科技戰」一詞就有問題。中文「科技」一詞,是科學與技術的合稱,等於英文的Science與Technology-簡寫為Tech亦可─合併成一個詞,但它們二者其實大不同。

我們比對英文媒體網站,美國紐約時報 NY Times(https://www.nytimes.com/)、與英國BBC新聞項下(https://www.bbc.com/news)都是有Tech,也有Science,顯見二者有區別。而美國CNN商業項下(https://edition.cnn.com/business)、華盛頓郵報Washing Post(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與路透社(reuters.com)、金融郵報Financial Times(https://www.ft.com/)主頁,則都只有Tech,沒有Science。顯見技術與閱聽人較相關,再檢視內容,發現多與產業動態有關。

再看中文翻譯上述網站內容談及中美的所謂「科技戰」,原文用的也是〝Tech War〞,而非〝Science and Tech War〞。

「賽先生」與「德先生」

「科學」,在百年前的「五四運動」中就被當時的「進步青年」所重視,與「民主」(Democracy)並稱「賽先生」與「德先生」,可惜一直到現在,德先生都還沒在中國住下來。「技術」則更早衝擊大清帝國,清政府檢討鴉片戰爭兵敗原因時,洋務派重臣張之洞強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願意放下身段向洋人學習的「船堅砲利」,正是指西方的技術!

這樣說,「技術」的定義還是不夠清楚,這也是中文媒體總是把Tech譯為「科技」的原故(https://cn.nytimes.com/zh-hant/),像是意指「科學的」技術?若是,就是暗示非一般的技術,似乎如果光說技術二字,份量就不夠;刻圖章、修鞋等手工藝不也是技術(crafts)嗎?

也沒錯,所以,有人把Tech譯為「工藝」,用「工」這個字是把技術與工業聯繫起來了,可以連想到工業革命,只是「藝」這個字,又容易讓人連想到「藝術」,與工業的標準化概念相抵觸,所以用的人就少了。

說到工業,更點出科學與技術的差異了!

科技如何提升工業?

科學的出發點是探究自然的奧秘,所以重視基礎研究,瑞典的諾貝爾獎有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獎(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最老牌的英國《自然》雜誌(Nature)的「自然指數」,也分為化學、物理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四大項來計算學術論文產出 (https://www.natureindex.com/)。而科學家不關心如何造出一部蒸汽機,那是工程師的事,他們關心蒸汽機的熱力學原理。

蒸汽機可以做很多事呢!譬如火車頭,紡織機,為何不關心?是的,這又是科學與技術的一大差別:科學家求真、求創新、求真理,不太想到能否賺錢,譬如愛因斯坦發展《相對論》時,不會想現代 GPS要夠精確,就需要狹義相對論的知識,他也沒申請專利。

技術就不同了,通常帶有目的性,說白了,是要能做出來+賣出去+賺錢!所以,目標是好要更好,要短、小、輕、薄。譬如台積電要從0.13微米攻關到現在的5奈米以下;而且,想要賺錢,就要降低成本,為了降低成本,就要在全世界找最低價的勞工、原料、土地、最寬鬆的法規,這就是「全球化」的肇始動機。

短鏈是未來趨勢

再者,要降低成本,自然會想要量產,所以,技術通常跟生產掛勾,全球化之後,又跟物流緊密結合,稱為「產業鏈」或「供應鏈」。

好,問題來了,如果你是製造商,在成本相同的前提下,你當然希望供應鏈越短越好吧?因為可以貼近市場,快速回應市場的變化。

這就是川普聲嘶力竭「命令」美國大廠回到本土,特斯拉仍赴上海設廠(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1857/tesla-shanghai-gigafactory),德國BASF仍在廣州湛江投資百億美元(https://www.basf.com/cn/zh/media/news-releases/global/2019/05/P212e.html)的原因之一。大廠挑戰川普總統:世界上只有美國市場嗎?美國的製造業配套比較優嗎?結果是,川普大帝只能逼台積電去美國亞利桑那設廠,卻叫不動蘋果(手機製造)搬回美國。

科技戰的核心其實大量生產的製造技術

論述至此,當然不能直接跳到一個結論:中美「科技」戰,美國必敗。本文只是強調,科技戰有兩個層面:科學的部份,美國確實較強,因為不直接涉及金錢、經濟總量,與國力消長關係較遠,沒有硝煙。

中、美摩擦主要在攸關製造、攸關大量生產的製造技術。美國過去幾十年,發展成越來越傾向賺高端的研發(R&D)利潤,把製造生產遷往海外的低成本區,結果是─譬如─有高通、博通、賽靈斯設計晶片,卻沒有晶圓廠為它們製造晶片,所以台積電才那麼重要。幾十年的陳疴,能靠川普大帝在4年任期內就調整過來嗎?何況他只是喊一喊。

再說他現在也沒4年了,只剩半年,而且白人警察當街虐殺一位黑人民眾引起的風暴才剛剛開始…川普老兒有得忙嘍,沒空分辨科學與技術的差別了。

pic by <a href=”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s-vectors/background”>Background vector created by starline – www.freepik.com</a>

 

viewpointtaiwan

Recent Posts

台積電與日本合作深化快跑,是因為美國助推?

科技力智庫執行長  烏凌翔  ...

10 個月 ago

民進黨執政下只有人民被電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0 個月 ago

國民黨會在立法院強力監督政府

學術工作者 徐惠 (閱讀全文....

11 個月 ago

新國會應該全力掀開民進黨八年執政遮羞布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1 個月 ago

中投、欣裕台收歸國有 行政法院為虎作倀!

中華民國法律政策協會副理事長 ...

11 個月 ago

總統絕對多數決,改變扭曲的民主

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汪...

11 個月 ago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