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 烏凌翔
去年8月10日,日本經濟新聞發佈「中國科學論文篇數超美,躍居世界第一」的報導。整整一年後的今年8月11日,日本經濟新聞發佈「中國論文質量躍居首位」。這裡所謂的科學,都是指「自然科學」,自稱也是科學的「社會科學」不算在內,譬如政治學。
在美、中科技戰如火如荼之際,拜登政府聚焦於技術及產業-譬如半導體、電動車用動力電池、疫苗與藥品、稀土-之際,兩強在科學層面的競爭,長遠來看,更值得關注。為什麼?前述日經新聞第二則報導中有一句評論,就是答案:「美國1950年代以後在科學技術領域一直領先於世界,這是產業競爭力的源泉,也是支撐軍事上優勢的基礎」。
換言之,學術論文是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的指標,而一國的科學技術研究若是很豐富,可以增強產業的競爭力,也可以促成尖端武器的研發能力。產業強大,就能透過商貿活動創造GDP,繼而活絡經濟;經濟力強大的國家,就有經費挹注軍備競賽,進一步增強最實質可見的國力要素-軍武。這就是美國在二戰後展現的良性循環,而日經新聞認為「中國正在動搖這個基礎」。
當然不能根據日本媒體兩篇報導就遽下判斷,說中國總體科技實力已超越美國了,因為中國科學論文發表-在數量上-多於美國早就是不爭的事實。但是論文不能靠人海戰術,要講究品質,其次,中、美兩國著重不同科研領域,要分辨中國在哪些領域超越美國了,才能看出兩強科技實力的全貌。
日經新聞的依據是調查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的資料,去年針對論文數量的報導,沒有說明來自多少份期刊,但日經新聞引述了中國2016~2018年的論文平均篇數為305,927篇。這麼龐大的數量,考慮一份期刊通常是月刊,一期上刊大作約25篇左右,一年就是約300篇論文,一年30多萬篇,大約來自1,000份期刊,除以被調查的8個學門,就是一個學門全球平均入選大約125份期刊,雖不至「撿到籃子裡都是菜」,但也不算太少,因為世界上科技水準較高,能發行夠水準科技期刊的國家,也不過20多個。
比較一下:英國最老牌的自然科學期刊《自然》也從2014年開始進行科學類的期刊統計,對於品質更為挑剔,四個科學學門,只挑選全球82份所謂高品質期刊(82 high-quality science journals),為全球所有國家的科學貢獻進行排名。《自然》雜誌所做的兩種「自然指數」排名中,美國一直都是第一,中國一直都是第二。
值得注意的是,「自然指數」顯示的中國追趕勢頭,跟科睿唯安所做的統計結果相同,十分驚人。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本文開頭引用的日經新聞報導,有一幅不准轉載的圖表中,代表中國論文產量的紅色曲線,有點像股票連漲五個停板的線圖。
那麼,中國在哪些科技領域追趕上、甚至超前美國了呢?
按「自然指數」針對四大自然科學領域-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最近一年的統計,中國在化學的高品質論文數量,超過美國,大約是1.58:1,其它三項美國都大幅領先,生命科學論文數量更高達 4.59:1。
科睿唯安的統計不止科學,跟「自然指數」相同的四個基礎科學學門之外,還有材料科學、臨床醫學、計算機.數學、工程學。其中,中國在材料科學、化學、工程學、計算機.數學都明顯領先,美國則只有在臨床醫學與基礎生命科學優勢明顯;環境.地球科學,中、美十分接近。
科睿唯安聲稱中國的科學論文「質量」躍居首位的依據為何呢?它統計論文被其它論文引用的次數進入前10%的「受關注論文」數量,這項指標的意義在於被引用多,相當於「同儕」認可了這一篇論文的重要性。
美國有那麼多歷史悠久的智庫,肯定比我們業餘人士更了解中國在科技領域的追趕之勢,美國一定不樂意被趕超,但是要加速科技實力發展,需要銀子,美國準備了嗎?
在參議院並不享有絕對優勢的情況下,拜登政府8月10日竟然以69票對30票通過了他的一兆美元基礎建設預算案,其中與科技產業有關的有電動車充電樁75億美元、寬頻網路系統升級650億美元,都不算多。
一天後,民主黨又以50票對49票驚險但成功推過3.5兆美元的拜登政府預算藍圖,其中跟科技國力有關的大概只有教育預算。再加上六月初在參院通過的《2021年美國創新與競爭法》(USICA,US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 of 2021),其中包含了與振興美國科技實力的《無盡的前沿法案》(Endless Frontier Act),總金額可能高達2,500億美元。
以上就是到目前為止,我們能看到的拜登政府未來幾年準備拿出的真金白銀,如果兩院國會全數通過,就可以用來提升美國科技實力的預算。
中美科技戰是中美霸權之爭的其中一場戰役,看起來已成持久戰,持久戰必然是消耗戰,所以,剩下一個問題是,要再度拉開過去20年被中國追上的差距,美國還有多少資源來爭取多少時間?
(照片來源: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