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烏凌翔

中美熱戰將因晶片而起嗎?

20 3 月 , 2023  

資深媒體人 烏凌翔

1958年,美國德州儀器(TI)工程師Kilby並非為了想製造高端武器而發明了晶片;快捷半導體與英特爾的創辦人、後來被承認為晶片的共同發明人Noyce,在同一年,也絕非為了幫助美國在冷戰中擊敗蘇聯而發展積體電路(IC)技術。

然而,若是閱讀了美國年輕學者Chris Miller的“Chip War”-中譯本《晶片戰爭》-中描述的半導體歷史,就會了解做為一項微電子産品,晶片,其實一誕生就與國防概念結下了不解之緣。

科學家發明晶片的動機是為了把更多取代真空管的電晶體能縮小後放在一起工作,效果確實好的多,但是比當時成熟技術製造的産品要貴50倍!沒有買主就沒有獲利,就無法開展下一步的研發,公司就不可能有新産品,也就無法成長。但是,哪一位買主會為了「短小輕薄」、更快、更準、更耐用而不計較如此懸殊的價格?

答案是冷戰中的美國政府與軍方,動機則是美國落後它的對手蘇聯了。

晶片被發明的前一年,1957年10月,蘇聯率先成功發射了史普尼克號人造衛星,飛越美國領空,史稱「史普尼克危機」(Sputnik Crisis)。艾森豪總統領導的美國大感威脅;繼任的甘迺迪總統宣佈美國的載人登月計劃,開啟了美、蘇冷戰的主軸之一-太空競賽。

美國因而在1958年初成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局」(DARPA),同年下半又成立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都是為了某種程度的「集中力量辦大事」,即,以國家力量催生出足以追趕上蘇聯的軍事科技實力。

於是晶片賣給了NASA,用在阿波羅登月計劃中的導引電腦;也賣給了美國空軍,裝在義勇兵二型導彈上. . . 正是這些不計血本的客戶,為初始價格高昂的晶片,提供了繼續發展的資金基礎。後來英特爾等公司為了爭取更大的商用市場,不再以政府軍方為唯一客戶,但是這個産業與政府的關係從來都不曾疏遠過-不僅發明晶片的美國是如此,後來接收技術移轉的日、韓、台,都是。

一開始就不曾忽視半導體技術、但是一直處於落後追趕狀態的中國,更是。尤其中共總書記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不再奉行「韜光養晦」政策,轉向「有所作為」,「被挑戰」經驗豐富的美國,必然先發制人,大力壓制,晶片-幾乎無可置疑的-成為這場冷戰2.0的主要武器,它發展的歷史,揭示它具備決定一個大國在新世紀軍事興衰與産業榮枯的能力。

戰爭會促進科技加快發展,尤其在大國權力轉移的炙熱時刻。大陸學者黃琪軒在其2012年完成的《大國權力轉移與技術變遷》中早以學術語言證明了這個觀點,在其大作的三、四章分別以美、蘇兩強為案例,第五章則以「中國崛起」為主題,主要內容是中國在爭奪國際秩序制定者地位的過程中,明顯加大了科技研發的投入與資源,暗示即將看到中國科技的飛躍進步。這是因為當時中國號稱世界工廠、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的地位,也指日可待,所以信心滿滿。

只不過,包括黃琪軒等其他中外學者,都沒人料想到半導體會成為美中爭霸中最重要的戰場,中國迅速被強力壓制,Chris Miller的《晶片戰爭》補足了這項觀察的疏漏,上週來台為書宣傳的他,完全以積體電路及晶片的歷史為主題,論述了美、中之間的權力之爭。中研院院士朱敬一上個月底在臉書上,對Miller的《晶片戰爭》發表很有深度的評論,提及「書名叫 Chip War 也許頗為尖銳」,但證諸在太陽能、稀土、電池等多項關鍵科技領域落後的美國,抓住半導體産業,對中國祭出一波比一波更嚴格的制裁,稱之為戰爭,似乎也無不可?

被制裁的中國大陸,感受如何呢?去年,大陸專業作家余盛也執筆撰寫了一本關於半導體的發展歷史,不約而同,書名也取做《芯片戰爭》,這是不是一種「於我心有戚戚焉」之感呢?

可以確定的是,只要熱戰還沒開打,美、中的大國競爭必然會繼續纏鬥下去,如果能以半導體為戰場、晶片為武器,美、中就此分出勝負,世界秩序恢復穩定,美、中打一場替代性的「晶片戰爭」,又有何妨?

圖說:《晶片戰爭》作者 Chris Miller 來台,接受 Taiwan Plus 影音頻道主持人 李鴻基專訪。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