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專欄作家烏凌翔

中國發展半導體由商業考量轉向國安邏輯

資深媒體人  烏凌翔

「中國經濟政策的主要決策者、副總理劉鶴將主持第三代半導體發展的推進工作、並負責制定相關的政策支持…劉鶴還將監督那些可能給傳統半導體產業帶來潛在顛覆性技術的項目」;「根據這項技術提案,政府已經提列約一兆美元資金」。以上是美媒彭博爆料,路透社6月17號轉發的消息台灣媒體也多有轉載或報導,但目前未獲證實。

百度上能查到的是:「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第十八次會議5月14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家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組長劉鶴主持會議並講話。此次會議還專題討論面向後摩爾時代的整合電路潛在顛覆性技術」。不過,其中沒有提到經費數額。

中國2020年的GDP為101.6兆人民幣,換算約為15.3兆美元,提撥1兆美元就意味要把全國一年產值的6.5%左右,全數投入單一個產業!考量全中國有41個產業大類,這個比例確實極高,但並非不合理,因為半導體若完全被掐住了,中國崛起的速度就慢下來了。跟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大目標相比,也許花再多也值得。

「後摩爾」是指不能再以縮小晶體管-晶片上的最小元件-尺寸為手段來提高晶片效率了,換言之,所謂「先進制程」也許到2奈米或1奈米就到頭了,變通之道之一是「先進封裝」。台積電赴日開疆闢土,就是設先進封裝研發中心前台積電老臣蔣尚義加入中國中芯國際,也是要研發先進封裝。

至於「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只是後摩爾時代的可能出路之一,而且不是完全替代,即並非發展出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就可以完全棄第一、二代材料不用,不同的半導體材料之應用領域不同,各有所長。傳聞說中國將著眼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領域,目前世界各國都尚未突破,中國意欲超前佈署,至少可避免未來再被掐脖子,甚至可以先申請到專利,反過來形成「中國障礙」,阻擋美國隊超越。

以上分析都是基於關於「劉鶴領軍攻關半導體產業」的這則傳聞,但是就算這則傳聞只是傳聞,也很難想像,面對美國的步步進逼,中國會坐以待斃,不思掙脫之道。換言之,不論採取什麼途徑,中國一定正在奮力組建自給自足的半導體供應鏈,所以,問題是這回能否成功?

此一疑問的另一面是:為什麼「之前」都失敗?

這個「之前」並非指近半年山東泉芯、武漢宏芯…等幾個離譜的新創投資案。事實上,中共在1986年就把晶片製造列入國家重點科技項目,稱為「863計劃」,同年推出的國家「七五計劃」也在北京、上海規劃各建設一個微電子基地。五年之中,也確實有所成,北京華大公司開發出8位元的智慧卡,推動國民身份證數位化。上海則祭出「市場換技術」政策,跟美商貝爾合資設IDM廠,即設計、製造一手包辦的垂直整合廠,此一模式成為「八五計劃」切入半導體廠的主要策略。

八五計劃中成立的「908工程」失敗了,其中提出的無錫華晶半導體6吋廠,以1.2~0.8微米製程為目標的計劃,因為行政審批就耗費7年,等真正開工生產,產品早已遠遠落後市場需求。於是1996年開始的「九五計劃」,再啟動「909工程」,成立上海華虹,挑中日本NEC合作生產DRAM記憶體,而且同時成立七家IC設計公司,等於是為新廠準備好客戶,因為IC設計公司只會「紙上談兵」,設計好了,仍需交付製造廠代工。

人算不如天算,投產後遭逢DRAM國際價格崩盤的「歷史機遇」,七家設計公司也還沒能力設計0.5~0.35微米的產品來下單,新廠出現巨額虧損。

時間來到千禧年,中共並未放棄發展半導體產業,但是改弦更張,中央放棄主導投資,發佈《18號文件》,提出租稅獎勵的法規,鼓勵民企與外資合作,確實產生了效果:很會蓋廠的張汝京赴陸創立中芯國際,2002年;台積電赴上海張江設8吋廠、茂德赴成都設廠;2003年,王永慶之子王文洋成立宏力半導體。[1] 這一時遍地開花,但是仍未結果,後來茂德成都廠賣掉,宏力2012年併入華虹半導體,連台積電上海都熬了5年後才出現獲利

但是台積電2016年仍再度赴南京設廠,從動土到2019年第3季度就產生獲利來看,問題在大環境,包括世界的市場與中共的獎勵政策。台大經濟系陳添枝教授新著《美中貿易戰,戰什麼?》第四章「半導體爭霸」提出的觀察是:「中國的產業結構比較像韓國,但半導體的發展卻選擇台灣模式,因此發生生態系統的矛盾問題」。

然而,就在中國半導體蹣跚之時,2018年又迎來了美國川普政府發動的科技戰,從未能夠自製自產的半導體生產設備被限制購買,討論最多的就是荷蘭艾斯摩爾(ASML)的光刻機,買不到生產設備,中國半導體發展又陷入泥淖。

常有人質疑:中國能夠「嫦娥」登上月亮,「天問」著陸火星,「天宮」翱翔地軌,真要舉全國之力投入,半導體產業怎麼會發展不起來?

這項類比有道理嗎?筆者認為,陳添枝教授的觀點,其實就是這項質疑的答案。要發展商用晶片,投入極大,譬如,台積電宣佈未來三年的資本支出是1,000億美元,蘋果、超微、英特爾設計最先進的CPU動輒幾億美元,如果此類晶片產品不能賣出幾千萬個甚至幾億個,成本一定無法回收。「之前」為了不賠慘,設備能租就租-即授權,租不到才買,都是為了降低成本,這是商業邏輯。

現在完全買不到了,只能自製自產了。就像嫦娥、天問、天宮以不計血本來全力投入的國安邏輯就是「非得成功不可」。如今中國半導體發展並非向未知領域探索,只是重覆別人已經成功的工程技術,是逆向工程也好或另闢蹊徑也罷,這沒有可能或不可能的質疑,只有是否要做成的堅持。

當然,老中時間拖太久也不行!因老美並非驕傲的兔子,睡在賽道旁等你慢慢爬。

圖片取自科技新報:https://technews.tw/2021/06/30/china-lithography/

[1] 以上資料來自陳添枝《美中貿易戰,戰什麼?》

viewpointtaiwan

Recent Posts

台積電與日本合作深化快跑,是因為美國助推?

科技力智庫執行長  烏凌翔  ...

9 個月 ago

民進黨執政下只有人民被電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9 個月 ago

國民黨會在立法院強力監督政府

學術工作者 徐惠 (閱讀全文....

10 個月 ago

新國會應該全力掀開民進黨八年執政遮羞布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0 個月 ago

中投、欣裕台收歸國有 行政法院為虎作倀!

中華民國法律政策協會副理事長 ...

10 個月 ago

總統絕對多數決,改變扭曲的民主

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汪...

10 個月 ago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