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家, 烏凌翔

「和中、友日、親美」是錯誤戰略?

17 5 月 , 2016  

資深媒體人 烏凌翔

人類近五千年的信史中,沒有一個國家能長存不墜,但弱小國家比強權更容易被消滅。東周列國時代小國數目數以千計,最後剩下戰國七雄;希臘城邦數以百計,最後都亡於亞歷山大大帝之手,弱小國家為了生存,對外大戰略不可等閒視之。馬總統八年任期為台灣設定的「和中、友日、親美」,民進黨掌權執政之後,應該大幅修改嗎?

大戰略不是不能改變,事實上,它必需因時制宜,台灣的戰略位置不能改變,但是國際情勢確實有所變遷。冷戰前美、蘇兩強對峙,與冷戰結束後美國獨霸,歐、俄、日、中四強並列的國際格局顯然不同了;尤其近年來,中共國力崛起,意欲突破美國的壓制,在國際事務上取得更多主導權與話語權,簡言之,這就是大國爭霸。

爭霸不表示準備兵戎相見,尤其擁有核武之後,強國都很克制,但首強的美國為了維持獨霸地位,仍必需不時給四強個別穿穿小鞋、或是挑撥其中某兩強的關係,不讓它們走得太近,分而治之。這就是為什麼美國不但跟傳統敵對的俄國常常怒目相視,偶而也會跟傳統友善的歐盟搞點小磨擦,或是在外交上壓迫一下日本,不這麼做,怎麼能顯出帶頭大哥的地位呢?

所謂國際格局,無它,就是這些強權之間的關係結構。現代資通產業發達,任何人坐在家中,不必夜觀天象,只要上上網,即可對國際格局有一梗概的了解,國民黨跟民進黨都有智庫,看得更清楚。而且,大家都知道國民黨撤守台灣之後的一段歷史:美國曾發表「白皮書」,對台灣祭出「放棄」政策,對紅色中國則是「靜待塵埃落定」政策,要不是老毛發動「抗美援朝」戰爭—即韓戰,台灣現在也沒有藍綠了。在尼克森跟周恩來1972年喝了茅台、發表「上海公報」之後,台灣一面倒向美國的大戰略才開始有所改變—因為美、中不再敵對了,當然,美國不是為了台灣才向中共遞出橄欖枝,它拉攏中國是為了制衡當時強大的蘇聯,但是,夾在其間的弱小國家,都得因應國際格局的變化而調整自已的生存大戰略—台灣,「處變不驚」之餘,更得有所應變。

生存大戰略的內容不是只有打打殺殺,經貿利益也很重要。被聯合國 2758號決議文送入國際社會的中共,一改「血洗台灣」的態度,積極展開對台統戰工作-簡言之,就是「交朋友」。一開始也許只是懷著鄉愁的外省人較多,願意被當成朋友,但是龐大的市場意味龐大的商機,連許多內心支持獨立建國的台灣子民也紛紛加入「資匪」的行列,既不戒急,也不用忍,而且事後證明,早去才是對的,聽政客的話—在商業行為上-通常不靈。

這就是「親美」之外會出現「和中」的原因,目的是中國龐大的經貿利益。比較中國周邊的東南亞國家生存戰略,會發現這是很自然的發展,他們也對崛起的中共心存戒心,但經濟上也開始扈從中國,只是國家安全上仍然選擇扈從美國。如果您認為這是一種投機取巧的作為,我也不反對,但弱國採取「避險」策略,甚至設法左右逢緣,是天經地義的事。台灣-做為一個弱國-有何獨特的條件堅持「漢賊不兩立」嗎?

當然,台灣比其它中國周邊小國處境更為艱難,因為中共沒有明言要併吞他們,卻主張要收回台灣,所以,宏觀國際格局大戰略下的戰術,必需更小心靈活。如果民進黨認為馬總統這八年太親中了,那未來八年同樣不能太親美,因為美國的亞太戰略是為他們自己的國家利益設計的,台灣只是棋子。

台灣的國家利益有安全層面、也有經貿層面,在美、中之間保持游移,才是上策;親近一邊,只是中策;緊靠一邊,挑釁另一邊,則是……你說呢?

, , ,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