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專欄作家王大師

《灣生回家》讓人期待不當洗腦委員會

王大師

昨天應邀參與一個餐會,期間來賓你一言,我一句的談論台灣敗壞的歷史教育。聽了片刻的討論後,似乎在場來賓均一致同意,台灣下一代對歷史瞭解的淺薄,會禍害本島的未來。不久後,輪到本人發言,我卻有另一個想法。

我認為對歷史認知短淺是小,但能夠捏造史實,並遂行政治意圖才恐怖。納粹德國宣傳部長戈培爾(Paul Joseph Goebbels)曾說過:「政治宣傳的基本原則就是先講個天大謊言,然後不斷重複它,直到成為生活一部分為止。」

他並沒就此打住,他還說:「混雜部分真相的謊言,比直接說謊更有效。」於是我就對大家說:「台灣人不懂歷史也就罷了,人民雖無知,至少不會作壞事。如果政治黑手憑著半真半假的事實,扭曲部份歷史真相,甚至型塑社會氛圍以達政治目標,那才恐怖啊!」

語畢,來賓點頭如搗蒜。

當然,我意有所指的就是《灣生回家》醜聞,其中符合所有戈培爾的政治宣傳要素;首先,先講一個大謊,比方說作者是台日混血的後裔,她的一位沒人看過的外婆是書中主角的田中櫻代。甚至這本書就是作者親筆所寫。

再來就是美化日據時代的美好與鄉愁,其中有真有假;最後就是與台灣前年的反課綱抗爭結合在一起,遂行政治操作。至於《灣生回家》背後是否有政治力介入,目前尚不明朗,但本人十分懷疑那位假日本人的田中實加,是否真有資助電影經費的財力。如果沒有,她的錢又從哪來?有趣吧?

但同一時間的反課綱抗爭,其中有許多成本,確實來自民進黨的黨產。畢竟每位參與抗爭嘉年華的小朋友們,都能牢記「76905744」這串直通民進黨帳戶的核銷數字。

這真讓我懷疑,《灣生回家》的造假事件,是否為民進黨於大選期間,所贊助的諸項洗腦活動之一?目的是在島內實施「去中國化」議程,並鬥垮國民黨。畢竟,慰安婦的黑暗歷史逐漸被漂白遺忘,灣生的遭遇則被淒美化。乍看之下真像納粹的政治宣傳,目的在遂行社會工程。

此外,我懷疑有更大的謊言沒被挖出;畢竟,這事件每天一爆的性質,怎能確保背後沒暗藏一個大黑箱?比方說,這些故事都打哪來的?誰能確保內容都是真實的?明明一個日媒於三年前就踢爆的醜聞,台媒卻聯合掩蓋,這是何等的自我審查機制啊?

這恐怕連共產黨的中宣部都自嘆不如,畢竟,對岸在箝制言論時,必須由中央下達命令,違反者則大剌剌的遭五花大綁,硬是塞在黑牢內。台灣的媒體可就奴性多了,不需政治宣傳部的下達,就會在選舉期間自動選邊站;這些奴性強的一顆顆大腦,會自動關閉敏感性議題,讓《灣生回家》美化成《羅密歐與茱麗葉》般的史詩。

同樣的情況,亦可複製在前兩年所有的社會運動中,那些年有聖人式的反核運動、有正義式的反軍中霸凌運動、有文青式的反服貿運動、有人權式的反都更運動、有環保式的反國光運動,還有愛鄉土式的反大埔運動。

這些莫名其妙冒出的運動,不但成員大同小異,且都是尚未入社會的大學生,能夠於短時間內籌組如此有效率,大規模的社運,實令人有無限的想像空間。其中幾個靈魂人物如柳林瑋還公開承認自己A錢,所屬的沃草公司則收受來自綠營外圍組織的資金,且誓死不願公布組織帳冊。

好巧不巧的是,這個黑箱機構中的主要成員,還受邀參與審查國民黨的不當當產處理委員會。不要誤會,這個委員會應該繼續查下去,但國民黨的黨產屬於一個甲子前的老故事,我更對剛發生的社會事件感興趣。畢竟,人要活在當下嗎?

我想大膽的主張,這幾年的社會運動,其中的資金很有可能來源不純,其中很有可能掺雜李登輝於擔任國民黨主席時,消失的600億元。當然,我是臆測,但有很多合理懷疑。比方說為何顧立雄始終不傳喚李登輝?他們在隱藏什麼?柳林瑋則是李登輝徵召的政治打手。

但不爭的事實是,如今選舉過後,核四沒廢、強徵土地案件層出不窮、都更商機炒的沸沸揚揚、綠營地方首長每天跪求對岸來台觀光採購,但這些議題的抗爭,隨著選舉的結束全神秘靜音了。

於是本人提議,除了「不當黨產委員會外」,政府仍要籌組一個反政治黑手的「不當洗腦委員會」,徹底清查這幾年洗腦式政治宣傳的背後黑手。否則,台灣的轉型正義是玩半套的,納粹宣傳部就會稱讚民進黨說:「你們混雜部分正義的轉型,真是比直接屠殺有效耶。」

viewpointtaiwan

Recent Posts

台積電與日本合作深化快跑,是因為美國助推?

科技力智庫執行長  烏凌翔  ...

8 個月 ago

民進黨執政下只有人民被電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9 個月 ago

國民黨會在立法院強力監督政府

學術工作者 徐惠 (閱讀全文....

9 個月 ago

新國會應該全力掀開民進黨八年執政遮羞布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9 個月 ago

中投、欣裕台收歸國有 行政法院為虎作倀!

中華民國法律政策協會副理事長 ...

9 個月 ago

總統絕對多數決,改變扭曲的民主

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汪...

10 個月 ago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