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裔台灣人 烏凌翔
中共新華社直到10月16日才發佈了蒙古有意成為永久中立國的消息,事實上,蒙古總統額勒畢格道爾濟9月7日在他國內一次公開國是演說中即提出了此一構想,而且九月底在聯合國的一次演說中,也公開向國際社會喊話,要求支持。為什麼擔任總統六年的額勒畢格道爾濟要在此時宣佈此一重大外交政策?中國為何反應冷淡?對台灣的意義何在?
蒙古早在1990年民主化之後就出現「第三鄰國」 的外交政策,一開始似乎是意指美國,但後來把這項政策擴充為泛指與中、俄之外的任何其它國家交往,不只美國,西歐、日本、印度、甚至韓國都算,但這項策略並沒有解決蒙古的國家安全或是經濟發展困境,先天的內陸國家特性與地緣位置限制,這個歷史厚重的小國實在沒法透過與任何第三鄰國的來往,就減輕對中、俄的恐懼或依賴。
兩大之間確實小國難為,中、俄兩個強鄰,蒙古要倒向哪一邊呢?
過去蒙古曾在蘇聯的卵翼下生活了七十年。雖然形式上是獨立國家,也擁有聯合國席位,但是常被戲稱為蘇聯的第十六個加盟共和國,尤其在中、蘇共上世紀交惡、俄國在與中國邊境上屯兵百萬的六十、七十年代,其中有15萬俄軍是駐紮在蒙古境內的,直到1989年「蘇東波」浪潮吹垮了蒙古人民革命黨的一黨專政,蘇聯的軍隊及顧問,才在1991年完全撤離。蒙古上下到現在都對那段日子有不堪回首之感。
跟中國的關係呢?表面上似乎好一些。中共在1949年10月1日建政,半個月後(16日)就承認蒙古的獨立地位並與之建交;1960年,中、蒙還簽訂了「中蒙友好合作關係條约」,1994年又更新內容,各項中方援助建設,更在蒙古處處可見,但是蒙古對中國的疑懼其實更大!我本人在蒙古親耳聽過不只一回這個說法:「中國收回了香港、澳門,再收回了台灣之後,就會來收蒙古了!」隨便上一下中國的網站,只要不是官方的,對蒙古再友好的評論或報導,都會提到對「蒙古回歸」或是「收回外蒙古」的探討。
所以,蒙古想要中立的前提之一是兩強之間彼此沒有敵意。2000年3月,普京首次成為俄國國家領導人,就一直有恢復前蘇聯世界強權大國榮光的企圖與動作,近兩年又因為烏克蘭、克里米亞事件,跟美國正面衝突。而所謂「和平崛起」的中國、與重返亞洲的美國,在東海、南海問題上也針鋒相對。美國的「促成」,使得俄國與中國雖不能說一拍即合,卻總是越走越近,蒙古此時宣佈這項「新」政策,企圖與兩大鄰國形成戰略三角理論所描述的「三方家族」關係,等於是為中、俄的未來結盟吹一曲小前奏。
可是,截至10月24日為止,都沒有看到中、俄、美、日等國的官方反應,以蒙古現實的弱勢地位,不太可能完全沒有事先跟中、俄有某種諮商就向國際發佈消息。按國際習慣,中、俄可以表示支持、反對、或不表態。
其中,不表態的態度,最值得推敲。如果未來中、俄一直都不表態,我個人也不會意外。試想,中、俄現在在美國的壓力下,相互取暖,但國際政治沒有永遠的朋友,未來若又反目,那時也一定又希望身邊這個小老弟倒向自己這一邊。可是,如果反對,又因為顧及週邊國家的觀感而不宜。贊成?也沒必要。反正蒙古那麼弱小,未來也沒有實力以「中、俄一直沒有反對就表示默認」為由打國際官司,何必給國際社會一個口實在未來挑理呢?所以不表態是上策。
但未來蒙古也可能自己堅持不下去,放棄中立,原因一是他經濟上過度依賴中國,自然遠離了俄國;二是他不放棄北約「全球伙伴」(global partner)的身份,換言之,不敢放棄扈從美國,等於自毀立場。
知名學者吳玉山教授曾用前蘇聯的 14 個加盟共和國、與解體後俄國的關係,推演出「權力不對等」條件下的「大小政治實體模式」、來預測兩岸關係的未來。蒙古人口在「權力不對等」、「強鄰對自己有主權要求」這兩項強鄰關係的條件上,跟台灣很像;在國家安全層面,尋求美國的保護、但同時無法斷絕跟中國的經貿來往,又跟台灣類似。所以,蒙古的策略跟行為模式,值得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國家共同觀察與關注。蒙古的意圖中立跟台灣意圖保持現狀有異曲同工之妙,但豈是自己一廂情願就能達成的呢?
圖片說明:為了感謝習進平主席2014年8月訪問蒙古,額勒畢格道爾濟總統贈送兩匹純種的蒙古馬給習主席當禮物,今年2月12日經過兩國邊關城市札門烏德-二連浩特入境中國,筆者當時正在二連浩特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