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

G7峰會與台灣

18 6 月 , 2021  

王鎧均、楊斯涵、陳怡安、侯立藩

美「重返國際」的首場峰會

本次七大工業國組織高峰會(G7峰會)由英國擔任本屆峰會主席國,此峰會於2021年6月11日至13日在英國康瓦爾聖艾夫斯(St Lves)舉行,與會成員包含G7各國領袖及歐洲理事會主席與歐盟委員會主席,會議也另邀請澳洲、印度、南非和韓國領導人作為嘉賓出席峰會。

本次會議旨在團結在世界上領先的民主國家,幫助各國從新冠疫情中重建,同時替這個世界創造一個有綠能及繁榮的未來。與會各國於會後發布25頁的聯合聲明,涵蓋議題從疫後復甦、全球經濟、稅改、貿易到氣候等,並要求中國大陸尊重人權與基本自由,尤其攸關新疆和香港自治,G7也將就如何應對中國大陸帶給全球經濟的挑戰進行諮商。

除了本次的 G7 各國領袖峰會外,英國還將在今年舉辦多場 G7 各國部長級會議,這些會議通過線上方式和在英國不同地點舉行實體會議,會議主題將涵蓋經濟、環境、衛生、貿易、技術、發展和外交政策問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峰會為拜登當選美國總統的第一場峰會,因此美國與其他國家元首的互動和交流也得到不少討論。

 

 「中國大陸」成為場外霸主?

隨著拜登政府開始重啟對新冠病毒來源的調查,中共的誠信問題及的專制獨裁所引發的一系列衝突逐漸引發西方各國的關注。首先,美國及北約成員國均認為中國大陸日益強大的軍事力量將會為區域穩定發展構成威脅。

此外,中共利用其專制的體制,較容易集中舉國資源達到高效率的建設及發展目的。近十年來,習近平更藉由一帶一路等對外政策大幅提升中國大陸於區域和世界範圍內的引響力。尤其是一帶一路政策發展至今,透過協助落實基礎建設等方式,已成功取得不少非洲、東南亞及中東國家的信任,並且建立政治和經濟上的合作關係。再者,近幾年中國大陸更將觸角伸向向東歐和南美洲各國,儼然已經對西方大國的傳統勢力範圍構成威脅。

簡而言之,可以說新冠病毒起源的追查雖然只是拜登政府上任之後延續川普時代的政策主張之一,然而其背後體現的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已開始在為圍堵中國大陸對外擴張做準備。

 

深謀遠慮 各懷鬼胎?

紐約時報指出,雖然G7成員國看似同意美國的抗「中」戰略,但實際上法國、德國等歐洲各國卻有其他考量。盡管美國和歐洲自世界大戰之後一直保持著盟友關係,但美國歷代總統的對歐態度卻是陰晴不定,使得近年來歐洲大國領導人更傾向於遵循較為平衡務實的外交政策,即是不讓歐洲完全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附庸。

此外,近年來中國大陸與歐洲的貿易關係愈來愈緊密,雖然許多國家也擔心中共政府於歐洲各國內的投資可能造成國家安全的隱患,但對於經濟長期停滯的義大利等國家來說,中國大陸的資金可謂是雪中送炭。

再者,德國總統梅克爾將於九月卸任,她領導下的德國不僅與中國大陸建立更穩定的貿易關係,更是推動了中歐貿易協定的簽署。雖然中歐貿易協定的談判已經延宕,但是法國總統馬克宏認為歐洲應該要在經濟、軍事、和科技上建立主權,在美中角力中取得平衡。

 

台海問題 眾所矚目?

G7集團領導人6月13日於峰會結束後發布了聯合公報,並指「我們強調台灣海峽兩岸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並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類似的字眼除了出現在今年的G7公報,也接連出現在最近幾場美國與他國元首的高峰會,部分台灣人可能因此感到高興,因為台灣終於成為世界的焦點。

然而,相關說法明顯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用來平衡中國大陸崛起所帶來的衝擊,我國政府在樂觀之餘也必須審慎以對,不宜因此有恃無恐而對中國大陸採取更加挑釁的作法,否則對岸加倍的反撲會讓兩岸陷入敵意螺旋,對台灣改善兩岸關係及融入國際社會沒有幫助。

 

觀點評析

本次會議是G7領袖峰會,照理說應該是七個國家的元首聚集起來討論與這七國有關的事務,結果實際上會議是由美國主導,會議的焦點是根本不在場的中國大陸,這或許與近年中國大陸崛起及美國無法良好應對新冠疫情而引發外界對美國自由民主體制的質疑有關。

從拜登試圖主導會議及到處與各國舉行雙邊峰會而言,拜登顯然試圖重新打造一個以美國為首的自由民主聯盟來主導世界,而避免一黨專政的中國大陸「彎道超車」。然而,歐洲國家雖然在意識形態及價值觀與美國相近,但他們在經貿上對中國大陸有相當的需求,他們與美國相比也較無本錢與中國大陸過度抗衡。因此歐洲儘管對中國大陸的行事也有諸多不滿,卻不太願意真正與美國採取行動聯合制裁中國大陸。

至於G7峰會公報中提到「台海問題」,相信相關的用字譴詞是七國折衝尊俎之後的結果。除美國以外,歐洲各國當然也不願意中國大陸的勢力在東亞過於強大,但礙於其與中國大陸的經貿關係,也不願用太過強烈的詞彙刺激中國大陸。台灣對相關的聲明應謹慎應對,不宜過度樂觀,以免出現過激的舉措而引發兩岸間不必要的糾紛。

(照片來源:RTI Taiwan)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