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安 劉家伶 侯立藩
外交部長吳釗燮在本月20日表示,我國將在立陶宛設置「台灣」代表處,全稱為駐立陶宛台灣辦事處 (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這次將以「台灣」(Taiwanese)為名前進波羅的海三國插旗並深耕進行外交拓展等實質交流互動,也是首次在與中國大陸有邦交的情況下設立代表處,將是我國繼2003年在斯洛伐克設處後再度重回歐陸。
台灣在中國大陸強勢崛起之際與歐洲國家的繁促交往,著實顯現了台灣與歐洲國家更為穩固的雙邊關係。外長提及,在設處時使用「台灣」一詞將使歐洲的朋友們對我們有更清楚的認識。此外,不僅最近台灣在立陶宛設處,立陶宛也將在今年秋天來台灣設立代表處,而美國國務院東亞局也對此表示讚賞並樂見我國對外建立夥伴關係。美國在台協會(AIT)則表示美國肯定台灣此等設處的協議並表示所有國家皆應享有與台灣締結更為緊密的關係以及增進合作的自由,而美國也將持續以符合「一中政策」的方式來支持台灣。今年五月,立陶宛宣布將退出中國大陸所主導的17+1合作計畫,並在之後接續宣布將捐獻兩萬劑疫苗予我國。
立陶宛近年來多次挺台,展現了其以整體價值觀為導向的外交政策方向。立陶宛能扛住中國大陸的壓力,並贈予我國兩萬劑疫苗,確實不是一見容易的事。事實上,這並非立陶宛首次發聲挺台,立陶宛也曾發聲支持台灣以觀察員的身分加入WHO。立陶宛去年九月當選的新執政聯盟則發表過談話支持「在台灣為民主奮鬥的人們」。
立陶宛之所以如此積極支持台灣,是因為在去年十月立陶宛議會進行的選舉中,由國土聯盟、自由運動以及自由黨獲選,他們反對國家機器侵融人權和民主自由等核心價值,並奉行以「價值觀」為主軸的外交態度。雖然過去立陶宛對於來自俄羅斯的壓力均暗自接受,並順從著國際政治的考量與行事,然而自克里米亞危機爆發後,立陶宛即開始明確捍衛歐盟的立場。曾出席2017年歐盟首腦會議的立陶宛總統達利婭當時表示絕不容忍任何侵略的行為,並表示歐盟應公開指責俄羅斯的行為且以團結姿態共同審視此等制裁,而立陶宛也是當時延長對俄制裁的推動國之一。近年來立陶宛在外交政策方面較以親歐為主軸,旨在降低俄羅斯對其的影響,並明顯地拒絕來自威權主義的靠攏。
近年來東歐各國的外交戰略備受各界關注,以美國和歐洲為首的西方世界更是積極的影響烏克蘭以及南斯拉夫諸國的政治走向,期望東歐國家不要過度親俄。然而就地理位置而言這些東歐國家緊鄰俄羅斯,加上許多天然資源的稀缺,在能源和經濟上時常必須仰賴莫斯科的協助甚至與俄羅斯合作,更重要的是自1990年代蘇聯解體之後,東歐各國都或多或少承受著共產體制瓦解的後遺症,在邁向資本主義及民主政體的路上走得格外艱辛。
直至今日,許多東歐國家的政治和經濟仍處於後蘇聯時期,不僅歷史遺留問題無法得到妥善的解決,經濟改革也不見起色。正是因為如此,塞爾維亞等東歐小國至今仍被歐盟拒之門外,使得政治和經濟更加停滯不前。面對這種情況,東歐各國在政治立場上必定是左右搖擺,一方面必須與俄羅斯維持關係獲得能源供給,一方面又希望藉由改革獲得歐盟及西方世界認可。本次與我國互設代表處的立陶宛是東歐諸國中政治經濟相對穩定的國家,因此促成了其與西歐各國甚至是中華民國談判的可能。
東歐的政治與外交無疑與我國於當前國際政治下面臨的挑戰類似,台灣欲於中國大陸與美國兩大強權中夾縫生存,正如同東歐各國平衡於西歐與俄羅斯之間一樣,需要政治人物的智慧,以及靈活的外交政策。
新冠肺炎疫情延續至今已經大幅的重塑國際政治的局勢,當前美「中」關係惡化的情境下,中華民國得以重新審視自身的外交處境,並以更彈性的手段突破重圍,製造機會增加國際話語權與曝光度。例如在口罩外交中,中華民國展現出長期以來在國際社會上對醫療的貢獻,獲得了世界多國的認可。其次,近期日本、美國、甚至歐洲各國開始捐贈疫苗給我國的作法展現出當前國際社會對我國相對友好。立陶宛甚至不畏中國大陸壓力與台灣互設代表處,顯見中國大陸長期以來「大撒幣」的經濟外交路線在國際政治氛圍改變的當今,並不總是那麼有吸引力。
我國政府應當好好把握當今對台灣的有利局勢,多多拓展與其他西方國家的談話,並建立對話窗口,但與此同時政府也應保持友好開放的態度與對岸建立對話機制,畢竟與多方維持良好關係,並且平衡於兩大強權間,方為中華民國彈性外交的上策。
(照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