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

新加坡視角的中美競爭

27 8 月 , 2021  

蔡而復、張綱

賀錦麗首訪星越,重視程度不言而喻

美國現任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在本月23至26日分別至新加坡和越南進行訪問。美國政府近幾年來除了頻頻與新加坡進行高層級的會晤外,賀錦麗此東南亞行更使其成為首位訪問越南的美國副總統。自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提出的「重返亞洲」政策以來,美國開始注重與東南亞地區國家的關係。

儘管國土不大、人口約為590萬,但新加坡這個城邦在經濟和外交方面的影響力與更大的國家不相上下。其穩定的政府、強勁的經濟表現、受過良好教育的公民以及關鍵的戰略地位,使其在區域和全球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於美國而言,新加坡一直是貿易和安全倡議的合作夥伴,也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發揮強大領導地位的倡導者。與此同時,新加坡領導人致力與中國保持密切關係,並與所有區域國家保持積極關係。

從「反共」到RCEP

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多個東南亞國家紛紛自殖民母國獨立後,為了防止共產主義滲透,便聯合創立「東南亞國協組織」,在反對共產勢力滲入的同時也建立經濟與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更期許日後能追隨歐盟腳步,朝著成為政治共同體的道路邁進。然而隨著中國大陸的經濟逐漸起飛,其在東亞的地緣政治影響力逐漸加增,開始對緊鄰的東南亞國家在決策上造成影響。近年來,大陸開始透過參與東南亞國協並成為會員、組織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參與東協高峰會開始漸漸涉入東南亞地區的地區性事務並發揮影響力,例如在2016年南海仲裁案時與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等同為東協的國家激烈交鋒,卻在南海仲裁案不久後即與本來與之在南海議題上立場相差甚遠的菲律賓達成默契,否決本來由荷蘭海牙國際法庭所作出的仲裁裁決。

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2009年上任後,透過時任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以亞洲東協國家作為其上任後首次出訪地區,更與東協簽訂「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以期待共同促進地區和平和繁榮。除了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之外,杜絕恐怖組織滲透亞洲並威脅美國在該地區的安全與利益也是美國欲與東協合作的原因。

中美角力下的「東方瑞士」

目前,中國是新加坡最大的貿易夥伴,美國則是最大的外國投資者。新加坡一向支持美國更積極參與亞太事務,但也警告遏制中國崛起將適得其反。新加坡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保持良好,至少部分是為美國參與亞太事務收縮潛在的因應策略。然而在2016年,新加坡支持國際法庭的裁決,認為中國大陸在南海的許多主張沒有法律依據。新加坡雖然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但與我國仍有相當深厚的非官方關係。新加坡將自己塑造為具有關鍵作用的中介角色,在氣候論壇等區域及國際議題上,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橋樑。

新加坡作為東南亞國家中經濟發展實力最好的國家之一,其在東協中的發言和其對外政策都是其他東南亞國家觀察與循從的指標之一。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逐漸白熱化以來,新加坡相較澳洲、日本等立場較「親美」的國家,始終都無明確表達對美的完全支持,維持「選邊站」的策略。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曾在國慶日演講時提到,新加坡與大陸、美國關係良好,希望與兩國的關係不會因為新加坡沒有選邊站而生變。

「不選邊站」的策略作為新加坡長年以來的外交方針,自大陸和美國自2019年開始「貿易戰」打響之後開始受到動搖,因為「中」、美兩陣營都希望能在盟友數量和聲量上超越另一方。然而,新加坡作為如香港一樣的經濟和航運樞紐,始終必須對大陸和美國保持一定關係,美國與新加坡市場經濟模式相仿,而大陸則是新加坡最大的出口市場,兩國對於新加坡的經濟貢獻和需要都是無法抹滅的。新加坡勢必無法刻意跟隨任一方,只能跟隨自己國家的立場和利益,在兩大陣營中間循求平衡,而這也是新加坡這個善於擔任國家間調停角色正在作的事。

視野觀點:我國外交策略借鏡

在馬英九總統執政時期,「親美、和陸、友日」是中華民國對外關係的基本方針。然而隨著中美貿易戰展開以及蔡英文總統上任,我國的對外政策逐漸朝向「聯美、抗中保台」發展,蔡英文總統的外交政策也往往隨從美國而以謾罵態度與中共互動。此外交政策也在幾年間產生諸多問題,不但使兩岸關係持續惡化、各方面交流互動停滯的同時,臺灣的經濟與民生發展也受到不良影響。由此可見,單一親美的外交策略並非長久之道。

臺灣作為西太平洋上的樞紐,在國際間應該更多發展影響力,藉由與鄰近國家良好關係,發展更多在雙邊與多邊下的經貿、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關係。同新加坡一般,在政治體制較美國相近的同時,臺灣的對外貿易也高度仰賴大陸。我國外交無法向大陸或美國任何一方靠齊,唯有對大陸和美國都保持敦親睦鄰的態度,既不無視溝通機會也不盲從任何一方,中華民國才有機會為自己開闢外交的大門,為臺灣人民求取最大福祉。

(照片來源:TODAY online)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