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 烏凌翔
美中貿易戰開打以來,討論川普到底有沒有一套完整戰略者甚多,倒是中共這一邊,決策不透明,習大大也從不發推特,觀察者只能依其遮遮掩掩的經濟數據、少數官員的公開發言、部份公佈的政策與法令來推測,少有人討論中共是否有一套大戰略?卻有人敢直指中共最終必然屈服,也有人逕自判斷中共會笑到最後。
避免和強敵正面作戰
所謂大戰略,按學者林挺生的定義,是指「連結政治與軍事、手段與目的的中介,是一個國家如何最佳地建構自身安全的理論」。中美貿易戰既是某種形式的戰爭,能否在描述中共戰略文化的文獻中,辨認出中共對付美國的打法呢?
1938年5月,抗戰初期,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其持久並非消耗之意,而是認為當時半殖民半封建的中國,面對強大的日本,應以廣大的國土為依恃,誘敵深入,再集中優勢兵力來殲滅運動中的敵人。這項戰略包含了縱深防禦與積極防禦的思考,而其中積極防禦的概念,又有防禦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三組對立面,大意如下:
防禦中的進攻:基本上採取守勢,避免和強大敵人正面作戰,要利用敵軍防禦能力最弱時,施以靈活的打擊。
持久中的速決:戰略上爭取時間,戰術上利用奇襲,施以出奇不意的打擊。
內線中的外線:敵軍壓境時,呈現內線作戰態勢,雖然敵人攻佔了樞紐城市、政軍中心、重要交通線,只不過是點或線,人民戰爭的遊擊戰,仍可利用廣大的國土,針對這些點或線,發動反攻,形成外線作戰。
老毛仍在下指導棋
以上述軍事準則為經緯,如果把「廣大的國土」換成「廣大的市場」、「點與線」換成「個別企業與產業」,觀察美中貿易戰過去一年多來中共的打法,就會發覺老毛與國民黨、蘇修、美帝長期鬥爭實踐所積累出的經驗與戰略思想,一直在指導著中共。
毛主席之後,小平同志登場,仍然賡續積極防禦的大戰略,但創立了和平發展的表現型式,不挑釁、不侵略它國,絕不擴張;戰術上,卻允許發動突然卻短暫的戰役,譬如對越的1974年西沙海戰、1979年懲越戰役、1988年赤瓜礁海戰,都是明證。對俄,從1969年3月珍寶島武裝衝突後一直保持對抗,直到1989年5月戈巴契夫來訪,兩國關係才冰融。
可能是去年12月G20布宜諾斯艾利斯峰會、以及同時的華為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才讓中共確認川普要的不只是貿易數字平衡,而是動搖其執政基礎的結構性改革,之後,中共即明顯祭出拖延談判進程的戰略,最明顯的一擊是今年5月初,北京「忽然」把協議草案七個章節中每一項美國關切的「承諾」都刪除!很多人試圖從中共派系高層內鬥來解釋此一行為背後的邏輯,其實,從積極防禦的內容即可看出其根源。
耐得住打
一來,積極防禦是中共以一弱小政團建黨早期,面對艱困又危險環境時-當時是強大優勢的國民黨-所磨練出來的一種「忍功」,即使現在中國已崛起到相當程度了,比起美國的總體國力,仍算弱勢,它發展之初修煉出來那種深入骨髓的基因,又起作用了。
再者,中國-與大美霸權過去遇到的競爭對手最大不同-就是大!國土面積廣大、人口基數龐大、所以市場大,但歷史屈辱感也大、極權政體控制社會的力量更強大!因此,到目前為止,被打的很重,卻耐得住,有點像一個攻擊力不強的拳擊手,挨了很多拳,鼻青臉腫,卻就是還不倒。
談判有一個原則,誰有壓力,誰就居於劣勢。時間上,川普有任期,習近平沒有;體制上,美國是民主社會,天天有民調、有輿論,民意壓力很快就傳達到政府,中國沒這個問題,牢牢掌控了網路與媒體,真實的民意晦暗不明,只是維穩成本漸漸升高。
春去秋來轉機出現
拖,總能出現轉機,原來北半球美國的大豆,不買了,拖了半年,又有南半球巴西的大豆成熟了可以買,就是一例。川普的關稅與華為禁令,耶誕節到了,也得延後,又是一例。季節更替、春去冬來,誰事先不知?其實都是陽謀,只因中國夠大,它能拖;積極防禦指導它拖,也是「示弱+戰略欺敵」。
很多人常說「時間站在某某那一邊」,指的就是誰更能拖,或,誰能在拖延的過程中,積累更多優勢,佈局未來出奇不意之一擊,最終扭轉情勢。
此篇拙文目的不在唱衰川普或預言中共終將在貿易戰中勝出,主要目的是提醒我們自己,無論主觀上親中或遠中,從地緣上來說,台灣都面對中國崛起的威脅-就像中國週邊的十幾個鄰邦小國一樣!未來是統是獨,都得與它周旋,必需深入研究它的戰略思想。
還有,台灣能拖嗎?戰術上該怎麼拖?拖的戰略目標又為何?
註:本文部份內容參考-林挺生著《解放軍的現代化與戰略文化:「積極防禦」的戰略思想與解釋架構》,全球政治評論 Review of Global Politics ,第50期(2015)。